年中,山東臨沂的環保風暴引爆全國,環保部鐵腕治污曾引發全國爭議。
12月9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促進中央企業增效升級,聽取監事會對央企監督檢查情況匯報。
該會議確定,對不符合國家能耗、環保、質量、安全等標準和長期虧損的產能過剩行業企業實行關停并轉或剝離重組,對持續虧損三年以上且不符合結構調整方向的企業采取資產重組、產權轉讓、關閉破產等方式予以“出清”,清理處置“僵尸企業”,到2017年末實現經營性虧損企業虧損額顯著下降。
對此,光明網撰文認為,當前,生態環境制約日趨強化,能源資源面臨著可持續發展的諸多拷問,使得包括央企在內的所有企業矩陣都必須打破約束條件的窠臼,從而尋找到一條不同以往的增效升級之路。對于央企,從扎實推進改革到加快轉型升級,不僅有時代賦予的緊迫感和責任感,更有其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積極貢獻所該起到的應有之義。增效升級事關央企改革發展,也關乎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央企增效升級的“方法論”和“路線圖”需要把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增效有環保、質量、安全等硬指標的“倒逼”,升級有降低消耗,減少污染的推動。央企要增加其承擔的社會責任,而不僅僅是狹隘成單純的追求經濟利益。
E20環境平臺高級合伙人、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認為,國務院新政明確了國家經濟治理的決心,不再為“虧損”的國有企業輸血,并強化了環保要求。以倒逼方式,強化央企進行環保投入,促進企業真正實現轉型升級。
對于我們到底要怎樣的發展?習總書記曾經也有過明確闡述: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作為新環保法實施后首個被約談城市,山東臨沂的環保風暴也曾引發當地劇痛:據新華網報道,10天關57企業,接近10家是納稅百強或是百強的關聯企業。停產導致企業資金鏈斷裂,無法償還到期債務,區域性金融危機一觸即發;據當地警方透漏,在經濟問題同時,失業人口增多,,當地盜搶案件增多,犯罪率出現上升跡象。這并不妨礙環保大刀繼續向污染企業揮去。“面臨的形勢的確很嚴峻。停產不是句號,只是逗號。”
新華社文章認為,“臨沂陣痛”是整個中國發展轉型期的一個縮影。但很顯然,這種“陣痛”的出現,并不能成為發展轉型退縮的理由。如果在陣痛中亂了陣腳,甚至以無法承受經濟、社會危機的理由重蹈覆轍,那勢必很難在陣痛中實現轉型和蛻變。在沉重的環境危機面前,走可持續性的發展道路,已經別無選擇,也沒有退路。若畏懼陣痛而重走犧牲環境、粗放式發展的老路,那持續透支環境的后果,必然比當前要深重,甚至萬劫不復。對政府來說,當務之急,應該是積極尋找經濟、社會危機化解的辦法,以實現在陣痛緩解之后,在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尋求重生。
編輯:李艷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