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5%左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8%和9%,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7.5%,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完成國家下達的目標任務。
這些目標的制訂,充分考慮了與全國同步全面小康、穩定市場信心和增加就業的需要,也充分考慮了為結構調整留出空間和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同時從產業和需求支撐方面進行了分析,符合中央提出的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符合我省實際。實現這些目標,要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繼續保持專注發展定力。我們要正視人口多、底子薄、欠發達、不平衡尚未根本改變的基本省情,持續用力抓發展、搶抓機遇促發展,做大規模做優質量,決勝全面小康、建設經濟強省。二是不斷激發改革創新活力。我們要發揚川人敢為人先的精神,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抓好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和國家級天府新區建設,抓好有利于促進發展、維護公平正義、改善民生、激發創造性積極性的改革,以改革創新的“一子落”帶動發展棋局的“全盤活”。三是持續擴大對外開放。我省獲批設立自貿區,正在加快融入國內外產業鏈和價值鏈,我們需要匯聚形成更多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需要打造“走出去”的大通道和“引進來”的強磁場,需要更加深度地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四是堅定不移推進綠色發展。我們要牢固樹立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堅持尊重、順應和保護自然,以對腳下這片土地負責、對人民和歷史負責的態度,努力建設生態文明新家園。五是讓發展成果更多惠及群眾。我們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目的就是為了人民。要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打好脫貧攻堅戰,切實解決好各類社會問題,讓廣大群眾得到更多的實惠、有更多的獲得感。
三、2017年重點工作
今年將召開黨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之年。做好今年各方面工作,至關重要。
第一,大力促進經濟穩定增長。實現穩定增長,是保證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前提。當前穩增長就是要穩投資,夯實產業支撐,引導和擴大消費,促進外貿回穩,形成多重拉動。
著力擴大有效投資。繼續推進“項目年”活動,扎實抓好700個全省重點項目和100個省級重點推進項目。加快中國電子8.6代線、川渝電網第三通道、李家巖水庫等項目建設,建成西安至成都客運專線。力爭成都經天府國際機場至自貢鐵路、宜賓新市至攀枝花高速公路等項目開工。抓好56個重大產業項目和省重點工業項目建設,促進神龍汽車等建成項目達產達效。推進1000個重點簽約項目落地。
加快建設先進制造強省。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四川行動計劃》,抓緊培育五大高端成長型產業和軌道交通、石墨烯等重點產業,推動電子信息、飲料食品、汽車、生物醫藥等產業發展集中突破。加快建設航空航天、信息安全等特色園區,創建國家大數據集聚發展區。實施工業強基、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等工程,推進智能制造、綠色制造、工業物聯網、工業大數據創新應用等試點示范。力爭完成工業投資9000億元、技改投資650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左右。同時,促進建筑業轉型升級加快發展,總產值邁上萬億臺階。
扎實抓好消費擴大和升級。順應消費需求變化新趨勢,倡導綠色消費,發展品質消費,提升服務消費,著力消除制約養老、教育、體育等消費的體制機制障礙,豐富和改善消費供給。培育新消費熱點,促進電商消費、信息消費和文化消費。提升市場拓展“三大活動”,推動更大規模的“川貨出川”。加強停車場、充電樁等設施建設。創建“放心舒心消費城市”,打擊制售假冒偽劣產品和網絡詐騙、價格欺詐等行為,讓群眾放心消費。
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和旅游業。優先發展五大新興先導型服務業,加快發展研發設計、咨詢、檢驗檢測等生產性服務業,推動居民生活服務業轉型升級。深入實施服務業“三百工程”,抓好507個服務業項目。完善縣鄉村三級物流配送體系,建設中西部電子商務創新創業創意中心。積極發展文化創意、音樂娛樂、體育健身產業,著力培育家政服務、康養醫療產業。大力推動旅游業發展,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實施全域旅游“示范引領”、入境游“擴容增效”等八大行動,辦好世界旅游組織大會和旅博會,進一步提升旅游服務管理水平。力爭服務業增加值增長8.5%。
積極促進外貿企穩回升。大力推動“外貿+”戰略,實施優進優出“三大工程”和“自主品牌出口增長”計劃。加快加工貿易產業集群集聚,支持外貿新業態加快成長,力爭新增進出口實績企業1000家。推動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促進貿易便利化。加快培育國家級出口質量安全示范區。推進成都國家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積極推動自貢燈展等“走出去”對外文化貿易活動。力爭進出口總額增長4%。
第二,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是解決當前我省經濟運行主要矛盾的關鍵。要在壓減過剩落后產能、提升供給質量和水平上下功夫,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
持續推進“三去一降一補”。完善和落實政策措施,化解鋼鐵、煤炭等過剩產能,妥善處置“僵尸企業”,堅決打擊制售“地條鋼”等違法違規行為。因城因地施策,重點解決三四線城市尤其是縣城房地產庫存問題,支持居民自住需求,堅決遏制投機炒作。切實降低企業杠桿率,擴大企業直接融資,開展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提高資產證券化率,爭取投貸聯動試點。落實減稅政策,加大降費力度,擴大直購電規模和直供氣用戶范圍,積極消納富余水電,推動鐵路運輸“路企”對接,進一步降低要素和物流成本。
繼續推進“一提一創一培”。實施質量強省戰略,開展主導產業和重點產品質量對標提升行動,加快特色優勢領域標準國際化進程,促進企業內外銷產品“同線同標同質”,推進軍民標準互融互轉。推動企業爭創“中國質量獎”“天府質量獎”。完善產品質量追溯機制,建立健全失信企業黑名單制度。弘揚工匠精神,開展品牌創建行動,讓更多的“川字號”產品進入千家萬戶。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