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甘肅省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實施意見》的通知
甘政辦發〔2017〕127號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蘭州新區管委會,省政府各部門,中央在甘各單位:
《甘肅省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的實施意見》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7年7月28日
(此件公開發布)
甘肅省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的實施意見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國辦發〔2016〕31號)精神,結合實際,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重要講話和“八個著力”重要指示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按照權責統一、合理補償,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統籌兼顧、轉型發展,試點先行、穩步實施的原則,以構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為抓手,將生態保護補償與實施主體功能區規劃、西部大開發戰略和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脫貧攻堅等有機結合,不斷完善轉移支付制度,探索建立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逐步擴大補償范圍,合理提高補償標準,有效調動全社會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積極性,提升生態保護建設水平,建設山川秀美、幸福美好新甘肅。
(二)目標任務。到2020年,實現森林、草原、濕地、荒漠、水流、耕地等重點領域和禁止開發區域、重點生態功能區等重要區域生態保護補償全覆蓋,建立完善與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相適應的生態補償制度,跨地區、跨流域補償試點示范取得明顯進展,多元化補償機制初步建立,優化國土空間,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安全發展,努力走出一條適合甘肅實際,生態文明建設與轉型發展相結合的路子。
二、分領域重點任務
(一)森林。穩步推進公益林補償,不斷健全公益林補償標準動態調整機制,爭取國家適當提高生態效益補償標準。逐步擴大公益林補償范圍,爭取國家將我省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生態林和地方公益林納入補償范圍。建立森林生態價值核算評估體系,積極穩妥開展森林生態效益動態監測評估。結合森林資源清查,探索開展重點區域森林生態功能價值評估工作。完善以政府購買服務為主的公益林管護機制,探索生態效益補償補助,支持森林集中管護。(省林業廳牽頭,省財政廳、省發展改革委配合,各市州政府負責落實。下同,各市州政府不再列出)
(二)草原。積極爭取國家加大對我省退牧還草工程支持力度,逐步加大人工飼草地、牲畜棚圈建設、黑土灘和毒害草治理投入力度,進一步擴大工程實施范圍,適時研究提高補助標準。實施好新一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嚴格落實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適時爭取國家提高禁牧補助和草畜平衡獎勵標準。建立草田輪作、低產田退耕還草和農牧交錯帶已墾草原退耕還草長效機制,對草原保護效果好的地區、單位和農牧民給予表彰獎勵,對破壞草原的單位和個人進行嚴厲處罰。加強草原征占用審核管理,加大草原植被恢復費的收繳力度,建立完善征占用草原補償機制。探索建立草原管護公益崗位,對不適宜發展畜牧業生產、生態極度脆弱的草原,由政府進行統一管理,雇用當地牧民從事草原生態保護,實現以管代牧、生態就業。對草原生態脆弱和人口超載區實施生態移民及牧民定居工程。爭取國家支持,加快推進我省國家級草原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示范區建設。(省農牧廳牽頭,省財政廳、省發展改革委配合)
(三)濕地。積極做好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國際重要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試點工作。適時推進退耕還濕試點工作,按照國家安排和要求,積極推進濕地產權確權試點工作。建立干旱地區濕地生態用水補償機制,加大濕地生態用水調水力度,改善濕地生態環境質量。全面落實《甘肅省濕地保護條例》,有效遏制違法征占用濕地現象。加大濕地保護投入力度,重點支持黃河首曲、黃河三峽、黑河流域中游、嘉峪關新城草湖、敦煌西湖、大小蘇干湖、尕海則岔等濕地開展保護與恢復工程。建立健全國際重要濕地、國家重要濕地、省市縣重要濕地、濕地自然保護區和濕地公園管理體系,推進甘南曼日瑪大宗湖、蘭州三江口、張掖黑河、文縣黃林溝、康縣梅園溝、西和晚霞、文縣天池、武都東江等濕地公園建設及驗收工作。積極爭取國際組織及相關機構對濕地保護研究的技術和資金支持。(省林業廳、省環保廳牽頭,省農牧廳、省水利廳、省建設廳、省財政廳、省發展改革委配合)
(四)荒漠。在河西5市及白銀、慶陽、甘南等沙化地區實施防沙治沙、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及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建設、武威北部沙區生態屏障建設、肅北北部荒漠生態監測等工程。積極做好敦煌、金塔、臨澤、民樂、永昌、民勤等地沙化土地封禁保護試點工作,適時爭取國家擴大試點范圍。加強沙區資源和生態系統保護,積極爭取國家支持,在資金、項目、技術等方面給予支持。深入開展安西極旱荒漠自然保護區生態系統科研項目研究,加強敦煌陽關自然保護區野外監控。完善以政府購買服務為主的管護機制。研究制定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防沙治沙的政策措施,切實保障相關權益。(省林業廳牽頭,省農牧廳、省財政廳、省發展改革委配合)
(五)水流。全面落實“河長制”。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做好水土保持補償費征收使用管理工作。加大水土保持生態效益補償資金籌集力度,對在生產建設活動中損壞水土保持設施、地貌植被,不能恢復原有水土保持功能的生產建設單位或個人征收水土保持補償費和防治費。不斷加強水源保護力度,建立完善重點水源地納污限制指標,實現水源地達標率和限制排污總量雙控制。開展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生態環境保護補償,健全完善水源地水質在線監測,規范水源地保護,探索建立劉家峽水庫蘭州市第二水源地保護補償機制。進一步建立完善跨界流域水污染聯防共治的協作機制,全力抓好《渭河流域環境保護城市聯盟框架協議》《甘寧兩省區跨界河流水污染聯防聯控框架協議》的落實工作,建立寧夏固原市跨省界流域涇河甘肅平涼段水資源、水環境保護補償機制,啟動實施涇河流域水資源環境綜合治理項目,開展渭河流域水環境生態補償試點,開展金昌水資源利用生態補償試點工程。適時啟動地表水過度開發和地下水超采區治理試點,啟動入河排污口整治工程。加快推進張掖、敦煌、隴南水生態文明城市試點建設。加大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的生態保護力度。盡快啟動實施“兩江一水”流域生態綜合治理工程。(省水利廳、省環保廳牽頭,省建設廳、省農牧廳、省財政廳、省發展改革委配合)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