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管網BT+水廠BOT
在2014年PPP被大力推廣后,很多廠網一體化項目都采用這一模式。伍進認為,這一模式是最差的激勵方式。第一,管網是固定回報,所以沒有激勵;第二,管網還被掌握在一體化運營商手里,運營商是按污水處理量收費的,所以沒有激勵去降低客體水水量,甚至會產生負激勵。
在此基礎上,伍進提出,不如承認大量水廠已經由社會資本運營這一現實,單獨將管網拿出來考核,這里面的難點是如何激勵。借鑒合同能源管理的思想,伍進提出,可以采用進廠污水合同管理模式:
1. 支付的前提是管網服務商能夠送達更多的污染物;
2. 由于輸送效率的提高(濃度提升),送達同樣多污染物所需水量減少,因此可以計算出理論節約值,將其與管網服務商分享。
采用進廠污水合同管理模式,實際上是承認并按績效考核管網服務商收集和輸送污水的效果與效率。它可減少直接和間接污染,減少污水處理費與污水處理廠固定投資(錢和地),避免粗放、實現集約,并且實現按績效付費。而且,對進廠污水做考核,合同相對簡單,因為只需要約定一兩種主要污染物指標即可。畢竟管網服務商不可能有選擇地只運送某些污染物。
此外,伍進認為,綜合來看,已經歷的幾個階段的廠網關系很符合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進的哲學規律。
由于管網投資占70-80%,水廠投資占20-30%,而目前的短板恰恰在管網,這一塊的價值應當被承認,從而形成藍海市場。
最后,伍進指出了未來的商業機會,分為四個層面。
1、是否會出現獨立的管網運營商;
2、現有污水處理企業服務內容和產業鏈有延伸的可能,由于排水管網就是已知最大的污染源,可能會出現下述兩種專業服務商;
3. 排水管網沿線的污染調查、污染損害鑒定評估;
4. 排水管網沿線的水、土聯動治污。
編輯:徐冰冰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