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多個地區根據當地的受納水體環境容量,相繼出臺了更為嚴格的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地方標準,對出水污染物限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如何實現污水深度脫氮,是業內熱議的難點問題。據了解,碧水源的MBR工藝可在系統參數控制適宜、無外加碳源的前提下,通過工藝調控,將總氮去除至5mg/L以下,并長期穩定在10mg/L以下,其投建和運營的南京市仙林污水處理廠正是其中的代表性項目,該項目對采用MBR工藝破解深度脫氮難題,實現真正的高標準出水,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南京市仙林污水處理工程是環太湖流域水環境治理重點工程之一,該工程采用碧水源MBR技術工藝,日處理能力為10萬噸,服務面積達76平方公里,服務人口約25萬人。
據統計數據顯示,南京市仙林污水處理廠在采用碧水源MBR工藝,不外加碳源的前提下,在系統運行了超過600天的時間里,出水總氮濃度穩定在10 mg/L以下,即使在溫度較低的12月-2月,依然如此。此外,在處理水量穩定、進水碳氮比適宜時,通過工藝調控,可實現小于5mg/L,平均濃度為6.7mg/L,且其余各項出水污染物指標良好,為當地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據碧水源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工程經過工藝的優化,系統在超高污泥濃度,及水質變化頻繁,波動范圍較大的條件下,表現出了較強的耐沖擊性,達到了最佳的穩定運行狀態,在一定意義上顛覆了大家對MBR運行條件的認知。此外,該工程采用高效節能設備,電耗接近于傳統工藝能耗,改變了大家對MBR是一種超高能耗、奢侈工藝的認識。
通常業內所說的地表“準Ⅳ類水”中總氮指標為10mg/L,地方標準中的北京市A排放標準和天津市A排放標準,TN的限值也均是10mg/L,地方標準和行業標準已非常明確,但在工程實際運行過程中,要做到長期穩定達標卻并不容易。國家生態環境部水環境管理司司長張波曾介紹,過去化學需氧量和氨氮在污染榜單中排名第一和第二,現在這兩項指標降了下來,而氮和磷從原來的次要矛盾變成了主要矛盾。碧水源自主創新研發的MBR技術工藝在此項工程的成功應用,無疑是在該領域實現了重要突破,也做出了示范。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