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訊 至7月27日,備受關注的淮河污染水體經三河閘已全部下泄,隨著不斷的來水,污染影響基本結束。據了解,這次巨大的污染帶下泄過程沒有造成大的污染事故,主要得益于污染防范意識的提高和采取切合實際的防污調度措施。
本次污染水體主要來源于淮河支流沙潁河、渦河。從7月14日開始連續幾天,淮河上游黃淮之間普降暴雨,沙潁河、渦河形成一次較大的洪水,人們在關注雨情、汛情的同時,更多了一份擔心,那就是如何減輕長期積蓄在河道里的污染水體對下游的危害。
為此,淮委水保局組織協調沿線水利、環保部門加強監測、監管配合防污指揮部精心調度沿線控制閘,充分利用河道庫容對污染水體實施梯級防污調度,根據干支流水位流量變化,在確保防汛安全的前提下,利用洪水稀釋污水,盡量快速下泄。 從7月16日開始,淮委水保局對沙潁河、渦河下泄的污染水體進行追蹤監視,派出移動實驗室現場監測,及時發布水質預警預報,各地采取了必要的防范和應急措施,把握了防汛防污先機。
據了解,經過洪水一定的稀釋,沙潁河累計下泄污水量3.8億m3,渦河累計下泄污水1.6億m3,在淮河干流形成了133公里的污染帶。當重污染水體達到蚌埠時,采取了開啟蚌埠新閘的調度方式,使污染水體沿淮河北岸通過,減輕對南岸蚌埠市取水口的影響,20日下午蚌埠市啟用應急水源取水,供水情況基本正常。為最大限度地減輕污染水體對洪澤湖的影響, 7月23日13時,三河閘下泄流量從2000m3/s加大到3500m3/s,同時關閉二河閘,使污染水體就近快速下泄入江水道。
目前,蚌埠閘到盱眙水質已恢復到Ⅲ類標準,洪澤湖三河閘上水質正在好轉。(來源: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辦公室 董開友)
編輯:全新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