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方面的普遍狀況并不令人滿意。近來,工業聚集區不僅頻頻在中央環保督察中“榜上有名”,平時超標排放引發污染事件也屢有發生。而在不少業內專家看來,見諸報端的新聞只是冰山一角,相當數量特別是省級以下工業聚集區存在環境監管薄弱、環境風險高等突出問題,管理手段、人力、水平等存在嚴重的不匹配、不適應。
而此前一些園區引入專業治理企業的實踐已經證明,專業化治理服務不只在于保障處理設施穩定達標排放,還有利于在橫向縱向上對園區污染排放全過程進行摸底、梳理、診斷,對污染防控各環節進行整合、貫通、協調,有助于園區防控環境風險,減輕監管壓力。
而隨著環保督察、長江大保護等環保壓力的持續推進,各地對工業聚集區特別是化工園區的治理攻堅步伐邁得很堅決。比如身處大保護一線的化工大省江蘇,年初出臺關于化工園區(集中區)環境治理工程的實施意見,就提出各項達標要求,園區環境績效評價達不到80分以上,將面臨各種“限批”懲罰。
環境監管的持續高壓,令園區發展日益面臨環保壓力=生存壓力的局面,主動尋求專業治理服務的積極性、主動性正在顯著提高,對技術服務真正的市場需求正在釋放。而據悉,產業界早已嗅到商機,圍繞工業聚集區提供綜合環境服務的布局、市場分割搶奪已經悄然開展,當然,這一輪企業間的競爭將主要在專業實力和以往業績。
不過,第三方治理在企業層面推進中遇到的問題,同樣也適用于園區。首要就是責任問題。盡管理論上有明確的合同約定,但實際操作中,一旦出了問題,要面臨溯源、責任確定、以及在法律上追責、仲裁、賠償補償等細節,目前還都沒有規范、通用的可行性操作,特別是在園區模式下,相關責任利益方更多,更復雜,希望這輪試點能有突破。
其次,還是老問題,園區經濟效益和發展質量本就差異較大,加之經濟下行,同樣面臨支付意愿、能力帶來的回款問題,也是相關治理企業需要特別注意的風險。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