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流域地處京畿要地,在我國政治、經濟領域具有特殊重要地位,京津冀協同發展和河北雄安新區、北京城市副中心及大運河規劃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影響深遠,科學統籌生態流量保障,助推幸福海河建設意義重大。
01
水資源條件先天不足
1.水資源稟賦差,生態欠賬多
海河流域包括或涉及京津冀晉豫魯蒙遼八個省級行政區,由海河、灤河和徒駭馬頰河三個水系組成,流域面積32.06萬km2。流域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370億m3,僅占全國的1.3%,卻承載著全國8%的耕地、10%以上的人口和經濟總量,“人地水”不平衡的矛盾突出。流域人均水資源量只有270m3,遠低于國際通行的人均500m3極度緊缺標準,是嚴重的資源性缺水地區。
為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用水需求,流域現狀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已達到106%,過度的水資源開發利用擠占了大量生態環境用水,主要濕地水面比20世紀50年代減少72%,河道內生態用水“分光吃凈”,河湖生態功能退化,入海水量銳減。過度的地下水超采引發了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環境地質問題,地下水多年來累計虧空1800億m3,地下水戰略儲備瀕臨枯竭。
2.統籌“三生”用水,生態水量保障難度大
海河流域人多水少,生產、生活和生態環境用水剛需大。流域內不僅糧食產區多,經濟社會發展也超過預期,京津冀協同發展和美麗中國建設推進,河北雄安新區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等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同時,也會產生吸聚效應,對改善生活和發展生產用水提出了更多更高要求。此外,華北地區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白洋淀等重要濕地保護工作的持續深入,對生態用水的需求也更加迫切。
根據近10年用水統計數據,海河流域年均用水總量約370億m3,年際變化不大。從用水結構和變化趨勢看,生態用水量增加顯著,年均增長約15%,但總量占比不高,最高年占比約10%,保障程度仍然較低。
3.水利工程生態功能和補水水價機制不完善,制約生態流量保障
海河流域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庫1879座,總庫容321億m3,多數水庫建設時只考慮了生產生活用水供給和防汛調度要求,沒有考慮生態流量下泄,從而導致下游河湖斷流萎縮、生態水文過程改變、水生生物棲息地破壞等一系列問題。對海河流域39條河流、12個主要濕地2012—2016年期間的生態流量滿足情況調查評估顯示,41個河流評價斷面中有26個斷面滿足生態流量目標要求,滿足度63%;12個濕地中6個滿足生態水面目標要求,滿足度50%;24條平原河流平均年干涸長度1158km,占總河長的29%。
海河流域近年來河湖生態補水力度不斷加大,2019年僅華北地區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就安排補水河湖21條(個),實際補水量34.9億m3。海河流域生態補水主要依靠跨流域或區域外調水,目前基本靠行政手段實施,沒有形成合理的生態補水水價機制,雖然產生了明顯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但如果沒有完善的生態補水水價機制,長期下去將對水管單位效益造成損失,影響生態補水的可持續發展。
4.水生物系統受損嚴重,生態流量保障任務重
海河流域平原區地勢平坦、水流緩慢,魚類種群以鯉形目為主,如鯉、鯽、鳊、草、青、鰱、鳙等,魚類總數有70余種。受平原河流連續性被破壞和水污染影響,各類適生生物的生境、棲息地被大量壓縮,食物鏈中斷,目前部分河流的大多數魚類已經絕跡。
在水生植物方面,海河流域平原地區常見水生植物有53科166種,其中蕨類6科10種、種子植物47科156種,平原地區大部分干涸河段水生植物已經消亡。由于大多數人工河道坡岸陡、水量少且缺乏波動,河岸多由旱生植物占據,水生和濕生植物類型少。
潘家口水庫、大黑汀水庫區間風貌
02
科學統籌分析,確定工作思路
鄂竟平部長多次指出,要厘清生態流量的內涵和保障生態流量的目的。近期,水利部印發《關于做好河湖生態流量確定和保障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生態流量保障的總體要求、制定目標、管理措施和保障措施等,為確定海河流域生態流量保障工作思路提供了基本遵循。
根據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部署,分析海河流域現有水資源情勢和生態流量保障對象,確定海河流域生態流量保障工作思路為尊重現實、量水而行,突出重點、科學施策,人水和諧、統籌兼顧,按照河湖生態系統自身演替規律和可達性原則,分批次分河段逐步推進生態流量保障,全力助推幸福海河建設。
1.海河流域生態流量保障目標的確定原則
根據河流自身屬性修復確定不同的生態流量保障目標,并兼顧水生物系統恢復,按一般河流、天然季節性河流、水資源過度開發的河流和平原河網、湖泊等分別確定。
(1)修復河流自然屬性的生態流量目標確定原則
嚴格按照《關于做好河湖生態流量確定和保障工作的指導意見》實施,即一般河流應確定生態基流;具有特殊生態保護對象的河流,還應確定敏感期生態流量;天然季節性的河流,以維系河流廊道功能確定有水期的生態水量目標;水資源過度開發的河流,結合流域區域水資源調配工程及水源條件,合理確定分階段生態流量目標;平原河網、湖泊以維持基本生態功能為原則,確定生態水位(水量)目標。
(2)恢復水生物系統的生態流量目標確定原則
海河流域水生物系統的突出問題是由于水文循環斷裂影響,水生動植物棲息地遭到破壞,造成大量物種的生存空間被擠占、洄游通道被切斷、產卵場遭到破壞,生物物種多樣性遭到嚴重破壞,數量銳減。因此,未來一個時期,海河流域水生物系統的保護目標就是恢復水域—濕地—陸地的生態聯系,確保水、陸生態系統和生物通道的連續性,維護河湖基本生態用水需求, 確保流域水生物系統維持最基本健康水平。
2.近期海河流域生態流量保障的重點河湖
海河流域屬資源性缺水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高,生態流量保障難度大,擬分三個階段實施:
第一階段,以“六河五湖”為主,加上華北地區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的三條試點補水河流;
第二階段,華北地區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范圍內其他補水河湖;
第三階段,其他重要河湖。近期,流域生態流量保障重點河湖為白洋淀、七里海、灤河干流(含青龍河)、永定河干流(含桑干河)、滹沱河干流、衡水湖、南運河、海河干流、北大港、南大港等。
重點河湖大部分涉及重要生態敏感區或具有重要地位。其中白洋淀是華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被譽為“華北之腎”;七里海是古海岸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灤河涉及遷西栗香湖(大黑汀水庫)鯉黃顙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永定河涉及中華鱉青蝦黃顙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在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官廳水庫懷來水域;滹沱河干流涉及柏坡湖(崗南水庫)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衡水湖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運河涉及大運河文化保護帶;海河干流涉及河濱岸帶生態保護紅線;北大港為省級濕地自然保護區;南大港為濕地和鳥類省級自然保護區。
白洋淀
03
全力實施生態流量保障
1.科學確定生態流量
生態流量目標計算方法并不唯一,生態流量的計算不同于其他可以量化的工作,生態保護目標設定、基礎數據情況等不同時,生態流量目標的計算方法和結果也不同。
海河流域由于水資源緊缺,可以按照基本生態需水量、最大保證率的原則,并考慮外調水條件和保護對象的重要性,按河流、濕地、河口三部分確定生態流量。河流確定生態基流或基本生態水量,以維護流動的河或維系河流廊道功能為基本要求;濕地確定生態水位,以核心區常年保持正常水位為基本要求;河口確定入海水量,以豐水河流為重點,逐步恢復河流入海水量為基本要求。
2.“一河一湖一策”編制實施方案
海河流域既有人口密度大、經濟社會較為發達的京津等地,也有人口密度相對較小的河北壩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等牧區,還有經濟欠發達的太行山革命老區,河流眾多,水系復雜,要“一河一湖一策”編制方案。量水而行,與綜合規劃和各專題規劃相銜接,以建設幸福河湖為最終目標,助力提升流域廣大人民群眾的幸福感。
實施方案是河湖生態流量保障能否實現的關鍵。方案內容要包括生態保護對象、生態流量保障原則、主要控制斷面生態流量保障目標、生態流量管控措施(調度規則、調度方案、補水線路、調度管理)、生態流量監測預警方案、責任主體及考核要求、保障措施等。
3.多措并舉保障生態流量目標
水資源匱乏是海河流域生態流量實施的最大制約,再加上部門工作交叉增加了生態流量保障的難度,需要采取強有力的水源保障、構建合作機制等措施,保障生態流量目標的實現。
先節水、后調水,優化調度本地水、充分利用非常規水、合理利用外調水,通過“一減”“一增”措施,千方百計地增加生態水量。一是強化大型水庫生態調度,保障生態水量。根據水庫蓄水量和來水預測,編制水庫生態調度方案,通過上游水庫合理調度,維持下游濕地生態水量,保持河床濕潤,改善河流生境。二是積極實施多水源生態補水,提高水體連通功能。通過外流域調水、生態補水、河渠連通等手段恢復河流水力聯系,維持河道一定的水體連通功能,形成動態河流。
理順國家和省級水行政部門、水利和生態環境部門的責任,整合資源,構建部門聯動、上下協調的合作機制。根據水利工程管理范圍和部門職責,整合生態環境、水利等部門在水環境、水生態監測領域的資源,統籌水質與水量監測,在兼顧水功能區管理、行政區域交界斷面水質考核、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等多重目標的基礎上設置規范統一的監測斷面。各部門可分工開展監測,實現數據互通,避免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同時建議組織專業機構研究整合現有相關行業的技術規范,經過科學論證,建立一套通用的生態流量技術規范。
4.加強考核評估等監管
加強評估與考核是保障生態流量目標實現的重要手段。通過建立科學合理的生態流量評價指標及標準,并構建完善的監測體系,支撐評估與考核。生態流量監測是基礎,監測易受監測站點、監測指標、信息共享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要依托河長制湖長制構建完善的縣級—市級—省級—流域級河湖生態流量監測網絡體系,優化監測頻次,增加對氨氮、總氮和總磷等引起湖泊富營養化的水環境指標的監測,強化水質改善對于生態流量的倒逼作用,促使水量恢復的同時進行水質改善,實現生態之河、清潔之河和健康之河。
海河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成效
近20多年來,由于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海河流域水資源量顯著減少,而居民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需求進一步增加。按照“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海河流域以強化節水和充分利用引江、引黃等外調水為前提,以當地地表水資源可利用量和地下水可開采量為控制,積極開發利用非常規水源,初步形成了地表水和地下水共同支撐、當地水和外調水優化配置的流域水資源格局。通過水資源統一調度和管理,逐步恢復了白洋淀和七里海、永定河、滹沱河、滏陽河等河湖生態流量,實現了部分重要河流看得到水面、聽得見水聲、測得到水流的目標。未來,在落實“建設幸福河湖”要求過程中,海河流域將努力在制度、政策、技術等方面不斷探索與創新,以期為我國生態流量保障工作提供更為豐富的實踐經驗。
作者/田友(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
編輯:王媛媛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