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要求
(1)由于采樣方法為每天隨機抽取若干個采樣點作為檢測對象,因此采樣點本身必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同時設施還需考慮實際情況,例如安裝條件、適合的安裝位置等;
(2)需要覆蓋澳門各個區域,例如填海區域投入使用后,需及時增加采樣點;
(3)采樣點應具有足夠的密度,根據《生活飲用水衛生規范的通知》(衛生監發[2001]161),每兩萬人設一個采樣點;
(4)管網中水質容易受污染的地方,例如粵港澳大橋建成后,可能會影響到管網的地方,需增設采樣點;
(5)針對重要的客戶附近和人口集中的區域,如醫院、學院,大型公租屋群等;
截止2019年,根據澳門人口和城市規模變化,澳門供水采樣點設置多達上百,采樣點設置密度較高,遠超出每兩萬人設一個采樣點的要求。同時,根據《澳門供排水規章》要求,僅澳門自來水中心化驗室方面,該年水質分析與抽檢數目多達四千余次,加上IAM化驗處的平行測樣,澳門供水品質得到了相對全面的監督和管理。綜合看來,澳門的平行檢測模式對于水質監測中心依附地方較大的水務企業,或急需優化城市水質監測體系的城市而言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4.水質公示到龍頭
水質合格作為衡量和評價供水企業供水處理能力以及供水服務品質優劣的重要指標。隨著飲用水水源變化,不僅國家標準在逐漸變高,居民對水質的要求也在逐漸變高。2003年上海率先實施自來水水質公示制度,進一步推進了行業在水質監管方面的變革,保障了公眾對水質合格率的知情權。然而,隨著城市不斷擴張,供水管網年齡不一,出廠水達標、并不能確保龍頭水亦是達標的。因此,為保障社會用水安全,201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以下簡稱《水污染防治法》)修正后, 強調了水質公示不僅要保障供水單位供水還需要保障用戶龍頭水。
具體要求
第七十二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監測、評估本行政區域內飲用水水源、供水單位供水和用戶水龍頭出水的水質等飲用水安全狀況。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至少每季度向社會公開一次飲用水安全狀況信息。
《水污染防治法》正式實施后,國內城市用戶龍頭水的水質得到了法律的保障。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城市能夠按季度執行水龍頭處的檢測任務,并使用互聯網積極傳播監測結果,讓用戶能放心用水。于此同時,不少城市勇于創新,積極響應用戶質疑,陸續推出了檢測家庭水質的志愿服務項目,例如長沙水業自2019年5月起,每月組織“水質檢測服務進家庭”的服務活動,從報名的用戶中選取一部分幸運用戶,由國家城市供水水質監測網長沙監測站水質專家免費上門檢測家里的自來水水質。通過化驗渾濁度、游離余氯、菌落總數、總大腸菌群等常規管網8項指標和鐵、錳、銅、鋅等16項金屬指標(共計24項指標)反映用戶家中水質狀況,以及家庭水龍頭、用水管道等設施的運行情況[3]。
另外,隨著智慧水務的建設逐漸覆蓋原水、制水、運輸和表端,發展較快的城市已率先建立起了智能水質監測體系,讓水質信息有效流動起來,提高實時水質監管水平。以廣州自來水為例,廣州自來水公司利用“互聯網+云平臺”網絡管理信息化技術,結合網格管理和大數據的分析成果,構建人工檢測、在線監測、移動監測和水質監測信息管理平臺的“四位一體”城市飲用水全流程快速反應智能監測體系[4],通過對用戶龍頭水、用戶表前最不利水、小區入口水、市政管網水、出廠水、水源水等供水全流程逆向進行水質檢測及分析,動態優化控制出廠水的內控水質指標。
由于水質相關檢測和監管能力與供水企業水質監控、用戶評價水平高低密切相關。為了呼吁供水企業重視水質監管能力,《供水服務評價體系》 中“水質指標”占比達30%,主要考察了供水企業在“水質合格率”、“水質管理體系”、“水質自檢能力”方面的表現,更多的評核標準可參考《供水服務評價體系(1.3版)》(推薦閱讀:三次升級《供水服務評級指標體系》,打造行業標桿一直在路上),本文將不再展開介紹。
結語
作為與人民健康和財產息息相關的基礎資源,飲用水水質安全在疫情之下更凸顯重要。就像馬拉松比賽一樣,供水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亦需要堅持自己的初心和價值——向用戶提供安全可靠的產品及服務,只有不斷完善水質監測體系,才能應對不同的賽道,保質保量地將可口的飲用水送到用戶的手邊,獲得用戶的青睞。
十四五開局之年,供水服務需要向內生長,不斷強大,才能打破瓶頸,推進供水服務均等化和高質量發展,用品質讓社會目光回歸到水的價值。E20供水研究中心將帶來供水服務系列解讀文章,歡迎關注!
參考文獻:
[3] 湖南日報,長沙水質檢測服務進家庭,http://hn.people.com.cn/n2/2020/0412/c195194-33942700.html
[4]廣州水投,國企榮耀 | 廣州水投多項成果榮獲2020全國國企管理創新成果一等獎,https://mp.weixin.qq.com/s/z4RxJcAVMJ5KkBGltpUdsw
編輯:王媛媛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