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進一步完善)。
不親自做項目,缺乏與建設單位親密接觸的機會,不懂業主的苦楚與難處,很難體會現今營商環境的艱難。
不親自做項目,難以與評價單位感同身受,只知在評審會上指點江山,一吐為快,卻不知隨意一個錦上添花的監測要求,要增加很多的時間和經濟成本。
甄環升職了。
調任現莊市生態環境局,任環評與排污許可管理處處長。
她履新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訂、更新《現莊市環境影響評價評審專家庫管理細則》。
在充分遵循《環境影響評價審查專家庫管理辦法》《嶺南省生態環境廳專家庫管理辦法》等規定的基礎上,新增了一條全國都沒有的規定:必須得有項目實戰經驗,才能擔任環評評審會的專家組長。
什么是項目實戰經驗?具體體現是,環評專家組長必須持有環評工程師證,且五年內有主持編制獲得市級或以上主管部門批復的項目。
01
她原來在安旦縣當副局長時,就風聞了現莊市環評評審的亂象。
更早之前當環評股股長時,參加評審會,更是親眼目睹過專家組長的霸道和蠻橫。
比如市環科院的賈圣專家,曾經以組長身份隨便丟一句“項目還是有很多地方沒說清楚,報告需要進一步修改完善”,就可以斃掉一個項目,讓負責人眼噙淚花。
還有嶺南大學的文教授,動不動就以專題研究的深度,要求評價單位統計幾十年的水文氣象數據,補測各種指標,以評價污染物在水氣土各圈層之間的轉化、流動,或說明臭氧與前體物VOCs和NOX關系,等等。
專家們高高在上太久,有點不食環評的人間煙火,源于他們自己不親自做項目。
所謂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進一步完善)。
不親自做項目,缺乏與建設單位親密接觸的機會,不懂業主的苦楚與難處,很難體會現今營商環境的艱難。
不親自做項目,難以與評價單位感同身受,只知在評審會上指點江山,一吐為快,卻不知隨意一個錦上添花的監測要求,要增加很多的時間和經濟成本。
甄環早就想著整頓一下這股不正之風,多讓聽得見環評炮火的一線專業人才當評審專家。
以前力有不逮,心有余而力不足,任安旦分局副局長時,主要是執行省市的政策規定,還沒能力制定政策。
如今天降大任,被新上任的現莊市生態環境局局長親自選將,擢拔擔任市局的環評處長,正好可以一展身手、匡扶正義。
中山先生曾告誡年青人,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那是在動亂年代。如今和平時期,決策都聽領導的,反而是先做大官然后才能做大事。
對于有能力的人來說,職務越高,權力越大,能做的事自然也越多越大。
02
甄環最原始的想法是,要有項目實戰經驗,才能入專家庫。
但盤算之下,覺得這樣過于激進,庫口收得太窄,基本把高校、生態環境系統事業單位的專家都移除出庫了。改革力度太大,容易侵害系統內部人員的利益,得罪他們。
更何況,整個現莊市的環評工程師本就不多,滿足這個條件的就更少,即使加上特選的行業專家,也湊不夠濟濟一堂。
權衡再三,還是穩步改革,只規定專家組長才需要項目實戰經驗。
這對王忠之流(包括“我”)是利好的,以后要是他與賈專家、費高工一起評審現莊市的環評項目,大概率只能他來當評審專家組組長了。
縱觀全國或其它省市,這樣的規定,是絕無僅有的,很多地方甚至連專家組長這個官方身份都沒有。
甄環第一個吃螃蟹,冒了一定的政治風險。據說很多退休的老專家就多有腹誹,很不以為意。好在現任局長支持她,有這點就夠了。
不過甄環也不懼那些環科院、監測站、環境學會的老專家,他們既已退出歷史舞臺,有余熱就利用下,如果阻礙多于推動,那清理出圈,也無不可。
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葬舊人。
一個行業的繁榮昌盛,依靠的更多還是身在行業內的人。
作壁上觀、蜻蜓點水、隔岸觀火都起不了什么作用,必須得躬身入局,站上歷史舞臺,方能推動歷史滾滾向前。
03
促使甄環新官上任燒這一把火,還有網上流傳的一封舉報信。
那大概是一位云南網友寫的,名稱叫《請示整治行業亂象的說明》,歷數了云南省內環境影響評價的各種行業亂象。
比如評估中心變紅頂中介,評估過程不規范,審批周期過長等,亂象叢生,罄竹難書。
最讓人意難平的正是評審專家方面的問題,整封信有接近一半的篇幅都在談此事,甚至還指名道姓地列舉了實例。
專家們令人詬病的地方包括,不與時俱進學習新知識,公器私用無底線,審核嚴苛又拖沓,簡要摘錄一段如下。
甄環隱約感到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說明這種現象在行業內較為普遍,起碼不是個別現象。
云南既已如此,全國想必大同小異,嶺南如何能獨善其身?
她不想此現象在現莊市越演越烈,故而更新《現莊市環境影響評價評審專家庫管理細則》,以期從源頭上杜絕專家評審亂象。
這一考慮,參考了黨培養選拔干部的原則和方針,即從基層中來、到基層中去。
有基層工作經驗,懂普通老百姓的民生疾苦,當了領導干部才不會高高在上,紙上談兵,脫離群眾。
04
甄環本人正是鮮活的例證,她之所以如此看透環評行業的亂象,懂得其艱辛,正得益于她在基層當股長時的所見所聞所想。
她無時無刻不在思索如何讓環評回歸本質,既守住生態環境的第一道門檻,又不給企業樹立一道難以逾越的環保天塹,還能把環評從業者從悲觀絕望的深淵中解救出來。
本著這個初心,她處理了很多環評審批及后續執法監管的疑難雜癥,得到了企業和環評機構的交口稱贊。
聲名在外,最終得到新任局長的青睞,晉升新職務。
除了常規的回避、誠信清廉、隨機抽取等原則,甄環更新的《現莊市環境影響評價評審專家庫管理細則》還有很多創新的做法,比如同一專家的使用頻率不能過高,入庫者不能以專家的名義在外承攬環評業務、發表言論等。
一針見血,直抵人心。
期待著甄環的履新和細則的發布,能給現莊市乃至嶺南省的環評行業,帶來一絲生機和活力。
最近部里發布的深化環評改革文件,小項目豁免取消,大項目審批權限上收,整體編審趨于技能化智能化,這些新規令行業哀鴻遍野,讓從業者陷入新的悲觀和絕望。
好在絕望中還有一絲希望,生態環境影響大的項目審批權限上收以后,編制難度加大,費用或可提升,更需要專業、高度、深刻而細致的環評真人去完成。
想留守環評領域的環評真人,恐怕要往專高深的方向鉆研了。
甄環開了一個好的行業先河。如果都能像現莊市一樣凈化評審空氣,那從事環評的人便能從被歧視和打壓的氛圍走出來,享受正常的工作成就感了。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