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全方位提升節水水平。深入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推動形成節水型生產生活方式。深入實施國家節水行動,在黃河、海河、遼河和西北地區內陸河等流域推進深度節水控水。推動農業節水增效,實施高效節水灌溉,發展高效旱作農業。推動工業節水減排,提升工業用水循環利用水平。推動城鎮節水降損,推廣使用生活節水器具。加強再生水、集蓄雨水、海水及海水淡化水、礦坑(井)水、微咸水等非常規水利用。健全節水激勵約束機制,大力發展節水產業,加快推行合同節水管理。
(八)科學配置江河流域水資源。加強河湖水資源動態監測分析,定期開展流域水資源調查評價,加快完成跨行政區域江河水量分配。統籌當地水和外調水、常規水和非常規水,推行優水優用、分質供水,優先滿足城鄉居民生活用水,保障基本生態用水,統籌生產用水。堅持互聯互通、多源互補、蓄泄兼籌,協同推進國家水網各層級融合發展,優化水資源宏觀配置,增強水資源總體調配能力,提高缺水地區供水保障程度和抗風險能力。建立健全國家水資源安全戰略儲備體系和地下水儲備制度。
(九)增強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充分挖掘現有水源調蓄工程供水潛力,加快推進已列入國家規劃的骨干水源工程建設。完善城市供水網絡,加快應急備用水源建設,形成多水源、高保障的供水格局。推動農村供水高質量發展,分類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集中供水規模化、小型供水規范化建設,有條件的地方可推行農村供水縣域統管和專業化管護。加強抗旱應急水源和小型引調水工程建設。實施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改造,在水土資源條件適宜地區新建一批現代化灌區,健全農業水利基礎設施網絡,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生產。
(十)發揮水資源綜合利用功能。加快推進西南地區水電基地建設,合理布局、積極有序開發建設抽水蓄能電站,實施小水電站綠色改造提升,推進水風光一體化基地規劃建設。鞏固提升長江黃金水道、珠江、京杭大運河黃河以南段等航運主通道功能,有序推進內河航運發展。
四、加強江河水生態保護
(十一)強化江河流域生態功能。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落實分區域、差異化、精準管控的生態環境管理要求,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立足整體提升流域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以大江大河大湖為重點,統籌江河源頭至河口、水域和陸域的全域保護,形成以江河干流和主要支流為骨架,以湖泊、水庫、濕地等為節點的江河生態保護帶,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基礎。
(十二)改善河湖生態環境。堅持一河一策,北方地區以解決河流斷流、湖泊萎縮為重點,實現還水于河;南方地區以改善水動力條件為重點,實現水清河暢。推進母親河復蘇行動,開展華北地區主要河湖生態補水,保障永定河、京杭大運河水流全線貫通,鞏固西北地區內陸河生態治理成果,實施西遼河生態水量調度和綜合治理。加強重要湖泊生態治理,改善鄱陽湖、洞庭湖等通江湖泊的江湖關系。實施地下水保護治理行動,推進華北等重點區域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
(十三)加強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加大對江河源頭、水源涵養區的雪山冰川、高寒草甸、草原、濕地等的保護力度。在三江源等重要江河源頭區,實施重大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持續開展氣候變化對江河水源補給影響科學考察和研究評估。科學推進水土流失綜合防治,加強對人為水土流失的監管。
(十四)建設江河綠色生態廊道。以保障防洪安全、穩定河勢、規范流路為前提,推進河湖庫岸線和灘區生態整治。嚴格河湖庫水域、岸線管理保護,科學全面劃定河湖庫管理范圍,統籌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依法縱深推進清理河湖庫亂占、亂采、亂堆、亂建問題,嚴禁侵占破壞河湖庫。科學確定河湖生態流量目標,強化生態水量調度與監管。恢復河流連通性,加大水生生物保護力度,加強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保護修復,維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穩定性。
(十五)推進河口及三角洲生態保護。強化大江大河入海河口管理,劃定河口治導線,確保入海流路通暢。加強河口及三角洲濕地生態保護與修復,科學調度水資源,保障三角洲生態用水和入海水量,有效應對咸潮入侵,維護河口生態、行洪、供水、排澇、納潮、通航等功能。
五、持續改善江河水環境
(十六)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扎實推進水源地規范化建設,開展水源地水質監測及安全評估。加強南水北調水源區、首都水源涵養功能區等重要水源補給地保護修復。強化重大引調水工程輸水沿線、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監測和保護。健全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突發水污染事件應急處置機制,提高水環境風險防控能力。
(十七)加強江河水環境治理。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推進重要河湖生態保護治理,持續提升河湖水生態環境質量,建設美麗河湖。完善全國地表水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提高數智化監測預警能力。落實污染物達標排放要求,嚴格控制入河湖排污總量,深入推進入河湖排污口排查整治,建成排污口監測監管體系。持續推進河湖庫清漂。加強沿河湖礦山、化工園區、危險廢物處置場、垃圾填埋場等水環境風險隱患綜合治理。
六、傳承弘揚水文化
(十八)保護水文化遺產。傳承弘揚以江河為紐帶的水文化,推動建立貫通古今、繁榮發展的水文化體系。加強水利遺產保護,推進長江、黃河、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支持水文化代表性項目申報世界遺產。加強水利遺產數字化保護及展示。
(十九)傳播水文化。深入挖掘水文化內涵與時代價值,實施水文化傳承創新工程。依托自然河湖和水利工程,因地制宜開發水文化資源,提升水文化博物館功能。培育水文化品牌,有序發展水上運動項目,推出一批江河旅游產品。加大水文化宣傳力度,提高水文化影響力。
七、完善江河保護治理機制
(二十)進一步強化全流域管理。按照流域管理和區域管理相結合、統一管理和分級管理相結合,強化流域統一規劃、統一治理、統一調度。完善江河保護治理規劃體系,加強規劃實施和評估管理。開展防洪、生態、供水、發電、航運等多目標綜合調度,實行流域骨干水工程聯合調度。強化工程質量安全和運行管護,加強水庫運行管理,推進水利工程標準化管理。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