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員參與:形成"常態化、全員化、系統化"的管理模式,使產銷差控制成為全體員工的共同責任。
"技術+管理"雙輪驅動的珠海實踐
珠海供水系統日供水量130萬立方米,服務用戶約114萬戶,其中大用戶約3萬戶。DN75以上管網長度約4900公里,抄表到戶率達到95%以上。在計量設備方面,大用戶全部采用電磁水表,居民用戶主要以機械表為主,小區總表則全部采用具有實時監測功能的智能水表。
在明確“技術+管理”雙輪驅動的整體策略框架后,珠海供水通過系統實施四大關鍵工程,將戰略目標落實為具體行動。以下是其在技術層面的核心實踐與成效:
1. 供水管網改造工程
珠海供水首先全面梳理了供水管道、供水設施(含二次供水)的現狀,根據管道材質、使用年限、爆管頻次、投訴熱點等因素,制定分階段改造計劃。2019-2024年期間,公司按照管網及供水設施的管材老舊、爆管頻次、投訴熱點等制定逐年優先改造計劃,年均投入約2800萬元進行改造,累計改造供水管道315公里,完成二次供水改造104項。
2. 分區計量系統工程
珠海的分區計量工作起步較早,2006年就開始初步規劃。采用"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實施路線,基于管網拓撲關系復雜、環狀分布的特點,建立了五級計量管理體系:4個一級計量大區、8個供水分公司二級計量區、15個營業廳三級分區、68個片區、1762個小區(村居),基本實現了以“公司、行政區、片區、支線、戶表”為計量節點的點、線、面三者互聯互通的五層級計量管理體系。
2023-2025年,珠海供水制定了新的分區計量規劃,計劃投入約3000萬元進一步完善系統。分區計量平臺具備多項功能:
報警機制:區域最小流量報警、區域產銷差報警、區域供水量報警等;
分析功能:區域詳情分析(通過大用戶和DMA占比變化識別異常)、日月年水量對比分析、DMA最小流量分析、四級片區實時監控等;
工單對接:發現異常后自動生成維修、查漏工單。
值得一提的是,珠海供水在區域詳情分析方面獲得了專利,通過監測大用戶和DMA在四級分區中的占比變化,能夠及時發現微小異常,實現精準控漏。
3. 壓力調控工程
壓力調控方面,主要從四個層面推進:
調蓄設施建設:結合供水現狀建設區域集中調蓄加壓設施,包括高位水池、加壓接力泵站等,緩解壓力不足問題,保障供水系統安全性。
壓力監測網絡:按照國家每10平方公里至少安裝一個壓力監測點的要求,在管網末梢增加監測設備,實時掌握壓力變化。近年來,年均增加100多個實時壓力監測點,并引入新型壓力監測儀,通過壓力監測系統實時掌握壓力變比。
壓力調控設備:在水廠周邊等爆管頻繁區域安裝壓力調控設備,如自動調壓閥,通過減少富余壓力來降低漏損。例如,在某村入口處安裝動態壓力調節閥后,該村漏損率從50%降至20%左右。
建立壓力調控智能化平臺:該平臺依托管網監測數據與水力模型,實時掌握管網運行狀態,并綜合預測需水量。在此基礎上,可針對特定工況分析計算閥門開關、增壓站調節等最優壓力調控措施,從而實現科學調度。
4. 智能化建設工程
智能化建設是提升管理效率的重要支撐。建立基于物聯網的供水管網信息化平臺,在管網建設和改造過程中同步安裝流量計量、壓力監測、水質監測、漏水噪音監測等設備,實現全方位實時監測。
近年來,珠海在智能化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
噪聲監測系統:從2023年開始逐步布設噪聲記錄儀,通過聲音分析判斷管網運行狀態;
管網建模系統:建立供水管網水力模型,應用于多個領域:
現狀評估:分析主干管線分布、壓力流量流速、泵站運行狀況等;
規劃輔助:水廠選址、泵站布局、管線規劃等方案比選;
調度優化:制定日常及異常調度方案,實現爆管預警和泵站優化;
DMA管理:支持分區計量系統的高效運行。
結論與展望
供水產銷差降控是城市水資源管理的核心任務,對保障供水系統可持續性、提升企業效益至關重要。需通過政府主導、多方協同的聯動機制,實施從源頭到終端的全流程精細化管控,推動行業向智慧化轉型。同時,行業應依托技術創新與管理優化,構建長效治理體系,持續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筑牢城市水安全屏障。
編輯:徐冰冰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