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滇池藍藻爆發,今天遭審計署點名,眼下正是環保總局的多事之秋。”電話里,環保總局某下屬協會人士充滿無奈。
就在環保總局全力醞釀掀起旨在打擊水污染的第四次環評風暴前夕,6月27日,國家審計署曝出其在2006年重復申報資金3124萬元。但環保總局接近高層的人士對記者透露,這次風波不會影響第四次環評風暴的部署和進程。
重復申報緣于工作協調失誤?
6月27日,恢復“點名制”的《關于2006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下稱《報告》)財政違規“黑名單”中,國家環保總局赫然在榜。
“環保總局、煙草局、民航總局3個部門多報多領財政資金8489.2萬元。主要方式有編制虛假項目、重復申報項目、超標準申報、多報本單位人數等。如環保總局2006年重復申報全國土壤環境質量狀況調查與評價項目,獲取財政資金3124萬元。”《報告》顯示,本次審計的56個中央部門及434個二級預算單位中,部門本級存在的問題348.53億元。其中:管理不規范問題331.15億元,占95%;違法違規問題15.24億元,占4%;損失浪費問題2.14億元,占1%。環保總局違規資金不到違規總金額的0.9‰。
針對此次違規事件,環保總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解釋說,該事件可能是環保總局因人事變動造成的工作協調失誤。
2005年來,國家環保總局的高層人事變動只有一次:2005年12月,因松花江污染事件,原國家環保總局局長解振華引咎離職;原國家林業局局長周生賢走馬上任。而遭點名的全國土壤環境質量狀況調查與評價專項調查,盡管早在2005年4月進入準備階段,正式啟動卻是在2006年7月。
此外,環保總局驟然加大的財務管理工作可能也是導致此次事件發生的原因。據上述人士稱,2000年前后,國家環保總局每年的財政撥款只有5000萬元左右;而目前,環保總局每年的財政撥款有幾億元甚至十幾億元。“2000年時,財政撥款僅限于總局機關單位的工資及日常支付;考慮到地方環境監測體系垂直監管的重要性,現在的總局財政撥款已經包括下面一些垂直管理部門的開支。”
截至記者發稿時,環保總局未就審計問題給予記者正式答復。
不會影響第四次環評風暴
6月21日,國家環保總局一位高層人士曾透露,太湖藍藻再次抬頭,巢湖、滇池也出現藍藻信號,重慶三峽庫區則是黑藻,第四次環評風暴針對這種狀況隨時可能重拳出擊。(相關報道請見本報2007年6月25日第二十五期A4版)
審計風波是否會影響鎖定水污染的第四次環評風暴?
一接近環保總局高層的人士稱,審計風波對第四次環評風暴的影響幾近于無。
“審計屬于規劃與財務司的事,環評風暴與此毫不相干。”上述人士稱。
事實上,相比于處理3124萬元違規資金,目前更讓環保總局煩心的卻是中央多年累積的環保欠賬。
“‘九五’缺900多億元,‘十五’47%的資金未落實,‘十一五’開局兩年,國家規定的環保投入資金基本上都未落實。”環保總局某高層人士稱,即便過去的欠賬加上現在的投入,對于治理、改善和保護我國目前脆弱的生態環境,仍顯不夠。
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此前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一個國家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環保投入要在一定時間內持續穩定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1%~1.5%才能有效地控制污染,達到3%才能使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展,如果“十一五”期間國內生產總值年增長率不低于7.5%,以環保投資占國內生產總值1.4%的比例測算,則“十一五”期間我國環保投資將在13000億元左右。
數據顯示, “十一五”前,國家的環保投資欠賬已高達5000億元;而2006年的環保欠賬亦高達2931.6億元。也即是說,截至目前,國家累計環保欠賬已經接近8000億元之巨。作者:王永強
編輯:全新麗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