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6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第552號國務院令,表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抗旱條例》已于2009年2月11日國務院第49次常務會議通過,予以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抗旱條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抗旱條例》(以下簡稱為“《條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制定而成,目的是為了預防和減輕干旱災害及其造成的損失,保障生活用水,協調生產、生態用水,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條例》共六章65條,分別為總則、旱災預防、抗旱減災、災后恢復、法律責任、附則。。
《條例》明確指出,抗旱規劃應當與水資源開發利用等規劃相銜接:編制抗旱規劃應當充分考慮本行政區域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水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情況、干旱規律和特點、可供水資源量和抗旱能力以及城鄉居民生活用水、工農業生產和生態用水的需求。
干旱主要由于降水減少和水工程供水不足引起,對生活、生產和生態都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其中由于工程問題導致的干旱可以通過各種措施來避免。
《條例》強調,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抗旱工程體系,提高抗旱減災能力;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飲水工程建設,組織做好抗旱應急工程及其配套設施建設和節水改造,提高抗旱供水能力和水資源利用效率;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組織做好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和農村飲水工程的管理和維護,確保其正常運行;
干旱缺水地區的地方人民政府及有關集體經濟組織應當因地制宜修建中小微型蓄水、引水、提水工程和雨水集蓄利用工程;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做好水資源的分配、調度和保護工作,組織建設抗旱應急水源工程和集雨設施。
此外,在節水方面,《條例》也明確指出,國家鼓勵和扶持研發、使用抗旱節水機械和裝備,推廣農田節水技術,支持旱作地區修建抗旱設施,發展旱作節水農業;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開展節約用水宣傳教育,推行節約用水措施,推廣節約用水新技術、新工藝,建設節水型社會。
《條例》還規定,發生輕度干旱和中度干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機構應當按照抗旱預案的規定,采取啟用應急備用水源或者應急打井、挖泉;設置臨時抽水泵站,開挖輸水渠道或者臨時在江河溝渠內截水;使用再生水、微咸水、海水等非常規水源,組織實施人工增雨;組織向人畜飲水困難地區送水四措施。
采取前款規定的措施,涉及其他行政區域的,應當報共同的上一級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機構或者流域防汛抗旱指揮機構批準;涉及其他有關部門的,應當提前通知有關部門。旱情解除后,應當及時拆除臨時取水和截水設施,并及時通報有關部門。
發生嚴重干旱和特大干旱,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應當啟動國家防汛抗旱預案,總指揮部各成員單位應當按照防汛抗旱預案的分工,做好相關工作。
嚴重干旱和特大干旱發生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防汛抗旱指揮機構除采取發生輕度干旱和中度干旱時的應對措施外,還可以采取壓減供水指標;限制或者暫停高耗水行業用水;限制或者暫停排放工業污水;縮小農業供水范圍或者減少農業供水量;限時或者限量供應城鎮居民生活用水五措施。
發生干旱災害,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按照統一調度、保證重點、兼顧一般的原則對水源進行調配,優先保障城鄉居民生活用水,合理安排生產和生態用水。
編輯:張倩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