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在世博園里走累了,經過這里,就會感到一股清新的風夾帶著水汽迎面吹來。拾階而入,竟是一派水清花香。這并不是一塊特意設計的濕地,而是位于世博園浦西E片區的城市最佳實踐區成都案例——成都活水公園。
問渠哪得清如許?當被告知是園區范圍內收集的雨水經過活水公園多道自然凈化程序變得如此干凈時,參觀者都不禁感嘆成都的城市智慧。
整個活水公園設計為魚形,取“魚水和諧、人水和諧”之意。魚頭部分是一個八角形大水井,被稱為厭氧沉淀池,將雨水的雜質沉淀。接著,水經過一朵朵花瓣的水流雕塑,在自然落差中充分曝氧后進入人工濕地。濕地的造型為一片片“魚鱗”,由9個植物塘和18個植物床組成,種植有浮萍、睡蓮等浮水植物,蘆葦、茭白等挺水植物以及金魚藻、黑藻等沉水植物。水通過層層過濾吸附微生物分解,多項水質指標得到明顯改善,可達地表3類水水質。最后,清水匯集到“魚尾”——養魚池,幾百盆睡蓮正靜靜等待在6月盛開,屆時將呈現水車輪轉、蘆葦微拂、“魚戲蓮葉間”的美好景觀。
記者了解到,成都活水公園案例是成都市府南河綜合治理工程主題公園同比例的微縮模型,面積2680平方米。府南河主題公園面積達2.4萬平方米,自1998年建成以來已經過12年的穩定運行,日處理污水能力為300噸,是整個成都市的“綠肺”之一,深受成都市民喜愛,榮獲第十二屆國際優秀水岸獎最高獎、國際環境地域設計獎等多項國際環保類獎項。世博會成都案例館負責人嚴歡告訴記者,在成都北郊的鳳凰二溝建成了一片同樣原理的人工濕地,日處理污水能力已達到2萬噸。“為有源頭活水來”,在城市水資源日益緊缺的今天,成都案例為世界其他大城市提供了一個可借鑒的樣本。
除了生態和環保,成都案例還有不少看點。館中建筑“川西小筑”是川西獨特的“穿斗式”,整個建筑沒有一根釘子。“微晶屏”、“裸眼3D”技術等“成都制造”成果更展示了天府之城建設現代田園城市的最新成就。
養魚池
清水匯集到“魚尾”——養魚池。整個過程將Ⅴ類水 (適用于農業用水及一般景觀要求)處理凈化為Ⅲ類水 (可作為飲用水地表水源,可供魚蝦養殖及人類游泳)
人工濕地
濕地的造型為一片片“魚鱗”,由9個植物塘和18個植物床組成,種植有浮萍、睡蓮等浮水植物,蘆葦、茭白等挺水植物以及金魚藻、黑藻等沉水植物,對水中的污染物進行沉淀和吸附
厭氧沉淀
位于“魚頭”位置,為八角形大水井,池中央是芙蓉花造型,收集來的雨水從中噴出,通過沉淀或上浮,分離水中的高分子雜質
編輯:姚森婧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