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上半年全國環境質量監測顯示:全國地表水總體為中度污染,Ⅳ、Ⅴ類占26.4%,劣Ⅴ類占24.3%,主要超標項目是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和高錳酸鹽指數。雖然我國污水處理行業經歷著非常規的大發展時期,但即使增加污水處理廠建設的數量和執行嚴格的排放標準,我國治污形式依然嚴峻。曾有中國水網專家指出,由于大量的農村污染、城市面源污染、雨污徑流等并未納入城市污水處理系統中,面對十二五以及未來的水務行業,管網的建設及運營管理將是行業內角逐的下一個熱點。
首先是流域治理的需求,污水處理廠是“點”的治污模式,即使全部達到一級A的排放標準,也不會解決水環境的問題。而所有的環境投資,最終目標都是要解決水環境問題。管網是收集系統,包括雨水、污水的收集,目前我國的排水管網可以說是收集并不完整、運行狀態差,也就導致我們下一步如果真的要實現水環境的改善,就需要從流域的角度治理水環境,也必然要關注排水管網的建設和運行。
面對減排的艱巨任務,以目前的減排方法,可能再減排下去我們很多城市COD的排放值將會成為負值,但水環境仍未好轉。實際上,是由于很多的水并沒有被衡量進來,包括城市面源、農村面源等。對于城市面源,很重要的就是初期雨水溢流那部分,北京市去年城市面源的監測結果表明,在初期雨水前1小時內主要路段COD值可達到1500mg/L。將城市面源污染考慮到減排范圍內,對于改善環境和完成減排任務兩方面都是必須的。
第三,在城市不斷發展過程中,很多污水處理廠在設計和實施過程中會有水量的差別,就需要根據不同時段的水量差別,通過全程管網的控制進行跨流域的調水,而目前我國污水處理廠還并不能進行廠間的調水。
對于近期越來越頻繁的雨水管網突發事件,也暴露出了我們對于管網應急的迫切需求。但相對污水處理廠的投入而言,管網相關課題的研究投入是很少的,一直到“十一五”期間才有水專項的子課題級別談及管網的研究,可以說我國對于管網的研究相對滯后很多。中國水網和上海市政設計研究總院在成功舉辦2009年度“上海熱點論壇——中國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處置”會議后,繼續關注行業內的熱點、難點,將于今年8月31日、9月1日于上海市政研究總院禮堂內舉辦2010年度“上海水業熱點論壇——低碳排水技術、城市面源污染控制、污泥適用技術與案例”。
編輯:周蕓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