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達爾問自然求知社主辦了“多角度解析紫金礦業紫金山銅礦濕法廠污水滲漏事件”專題講座,邀請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北京大學醫學部教授潘小川、污染受害者法律幫助中心律師戴仁輝共同探討,分別從證券市場、環境健康、環境法規三個角度對紫金礦業的環境污染事故進行了深入剖析。
證券市場:證交所監督管理亟待加強
7月23日,自然之友、公眾環境研究中心、綠家園等11個環保組織就紫金礦業涉嫌故意延遲污染事件信息披露聯名向港交所、證交所遞交了一封公開信,要求兩家證券交易所對此行為進行徹查,呼吁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切實保護投資者利益。
公開信詳細梳理了紫金礦業污水泄漏事故,同時指出,根據調查“發現175家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在中國大陸共有超過750條的環境違規記錄,而這些違規超標問題在港交所上市公司的年報和官方網站少有提及,相關解釋說明以及后續采取的整改等信息更屬欠奉”。
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揭露、環境績效評估亟待完善,環保衛士們對證券交易機構提出質疑,希望通過這封信促使證券交易市場承擔監督職責,加強制度建設,在資本市場領域預防類似事故的發生。
環境健康:銅元素背后的秘密
紫金礦業污水泄露事故發生后,眾多媒體對水體污染帶來的人體健康問題展開探討。北京大學醫學部的潘小川教授指出,銅元素作為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在人體內的安全范圍較小,毒性影響并不明顯。相比之下,對非哺乳動物會帶來較大影響,這也是事故發生后汀江出現大量魚類死亡現象的原因。
但同時,潘教授也提出,雖然銅元素目前的含量在對人體無害的范圍,但也有一系列的問題存在:
第一,事故瞞報至少9天,這9天中汀江流域降水頻繁,排入的污水已被沖刷,通過時間差檢驗到的“合格標準”究竟可信度有幾分尚有待商榷。
第二,紫金礦業自2005年起發生過多起污水泄漏環境污染事件,魚類作為非哺乳動物,易受銅元素影響,幾年來,魚體內銅元素富集,人食用這樣的魚是否會造成慢性中毒還不得而知。
第三,銅礦屬于伴生礦,對銅的開發冶煉,極易伴生砷、汞、鉻等多種重金屬元素,紫金礦業常年開發,極易造成不同程度的重金屬污染。
事故發生后,政府第一時間收購了大量死魚,目前已經無法找到當時水體污染情況的有力證明,事故是否會在一個較長時期內對人體帶來影響還有待實踐檢驗。
同時,潘教授呼吁,盡快建立環境健康風險評價體系,保障公眾環境健康。
環境法規:提出訴訟,困難重重
污染受害者法律幫助中心的戴仁輝律師對紫金礦業的污染問題進行了專業分析,指出訴訟難度大。
首先,政府第一時間“買單”,公眾若再要求補償難度增大。
其次,環境污染問題的相關訴訟一般以“停止污染,排除妨害”為目的,此次污染事件中,事故曝光后濕法廠就已停產,不存在請求“停止污染”的條件,同時,具體的指標數據、潛在危害難以取證,訴訟難度增大。
關于公益訴訟這一倡議,戴律師也從專業角度提出了再具體操作層面的問題。
一方面,本次事故中,訴訟當事人難以確認,以紫金礦業的具體案例來看,當地的檢察機關、環保部門、農林牧副漁等相關部門提出上訴可能性極低;
另一方面,只有海事法庭和少數法院受理公益訴訟案件,紫金礦業污水泄漏事故是否有機會立案前景并不樂觀,我國的公益訴訟還前路漫漫,問題重重。
紫金污水泄露事故發生后,各方媒體立即展開行動,剖析事故原因、關注事故進展,在追蹤的同時更陷入沉思,跨過“瞞報門”、“漲停門”、“公關門”之后,資本市場、環境健康、法規建設等多個領域存在的漏洞也逐漸浮出水面,怎樣展開行動,避免潛在的危機,也許是現在最應該做的事……
編輯:成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