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水補充地下水水質指標及準則探討
論文類型 | 基礎研究 | 發表日期 | 2003-10-01 |
來源 | 全國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經驗交流和技術研討會——國家城市給水排水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作者 | 何星海,馬世豪 | ||
關鍵詞 | 再生水 補充地下水 水質標準 準則 | ||
摘要 | 再生水補充地下水是擴大污水回用最有益的一種方式,具有廣闊發展前景。本文分析與總結了國外再生水補充地下水應用實例、水質標準和我國人工補給地下水應用與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礎上,結合我國再生水的水質特點及水文地質狀況,從保護地下水資源和人體健康的角度,探討了我國利用再生水補充地下水應控制的水質標準及其技術準則。按地表回灌和井灌方式分別提出了水質基本控制項目COD、BOD、氨氮、糞大腸菌群數等21項,選擇控制項目Hg、三氯甲烷等重金屬和微污染有機物52項及其建議標準值。 |
何星海,馬世豪
(北京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北京 100037)
摘 要:再生水補充地下水是擴大污水回用最有益的一種方式,具有廣闊發展前景。本文分析與總結了國外再生水補充地下水應用實例、水質標準和我國人工補給地下水應用與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礎上,結合我國再生水的水質特點及水文地質狀況,從保護地下水資源和人體健康的角度,探討了我國利用再生水補充地下水應控制的水質標準及其技術準則。按地表回灌和井灌方式分別提出了水質基本控制項目COD、BOD、氨氮、糞大腸菌群數等21項,選擇控制項目Hg、三氯甲烷等重金屬和微污染有機物52項及其建議標準值。
關鍵詞:再生水;補充地下水;水質標準;準則
隨著全球性水資源短缺矛盾的日益尖銳,水資源問題已成為當今世界的熱點問題。由于城市污水量大、集中且易于控制,因此,城市污水資源化被認為是解決水資源短缺最為經濟合理、技術可行、行之有效的途徑,同時也是促進21世紀可持續發展,保護優良生態環境的重要措施。再生水可用于景觀用水、工業冷卻水、灌溉、城市雜用和地下水回灌等。利用再生水回灌地下水可補充地下水水量之不足,防止地面下沉和海水倒灌,調蓄地下水量并有一定的水質凈化作用,是污水資源化利用的重要方面。
我國水資源的人均占有量很低,時空分布極不均衡。隨著人口的增長和國民經濟的發展,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人口相對密集、經濟相對發達的城市地區水資源短缺問題尤為嚴重。許多城市的水資源滿足不了用水需求,尤其是以地下水作為供水水源的北方城市和個別沿海城市缺水量較大。為維持日常供水,多數城市被迫超采地下水,使地下水常年處于超采狀態,造成地下水位逐年持續下降,地下水降落漏斗不斷擴大,水質日趨惡化,并引發地質環境問題。因此在缺水地區迫切需要利用再生水有效、合理地回補地下水,增加水資源量。
國內外研究與實踐經驗表明:地下水是人類極為寶貴的水資源,與地表水體相比,地下水一旦被污染,存在著水質恢復費用昂貴,技術難度大,恢復周期漫長等突出特點,世界各國在地下水保護方面都奉行“以防為主,重在保護”的原則。再生水人工補給地下水作為人類自覺的、有意識的行為,必須以不污染地下水和不引起地下水區域性惡化,有利于地下水質量的改善為前提。
我國由于對有毒有害物質的管理還缺乏完善有效的法規與制度,工業廢水的預處理程度較低,人們的衛生意識較差,造成我國城市污水水質成分相當復雜,從整體上說我國城鎮污水處理水平與國外發達國家還有一定的差距,經城市污水處理廠二級處理后的出水水質較差,仍可能含有有機微污染物、糞大腸菌群、致病菌和病毒等有毒有害物質。我國由于缺少回灌水的水質標準、技術規范和實際經驗,因此影響了再生水回灌地下水這一重要資源化工程的開展。研究和制定再生水回灌地下水的水質指標及回灌準則,防止地下水污染,保護人體健康,提供清潔水鏈,是當前發展再生水回灌地下水的關鍵問題之一。
1 國外再生水補給地下水及水質標準
1.1 國外再生水補給地下水應用概況
再生水補給地下水在國外已有較長的歷史,以美國為例,早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就開始使用再生水補給地下水,以防止海水入侵和地下水位的下降。加州橘子縣為了防止海水入侵,1972年興建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深度處理廠(21世紀水廠),設計能力為56 780 m3/d,于1976年投入運行。21世紀水廠的凈化水通過23座多套管井,81個分散回灌點將再生水注入四個蓄水層,注水井位于距太平洋約5.6 km的地方。回注前,再生水與深層蓄水層井水以2︰1比例混合。
洛杉磯縣于1973~1978年間,先后興建了維梯爾-那羅斯再生水廠、圣喬斯再生水廠和帕摩那再生水廠三座再生水廠,并將這三個廠的再生水人工回灌至蓄水層,年回灌量達62×106m3,約占蒙梯皮羅福爾灣總進水量的30%。
德克薩斯州的埃爾派沙(EL Paso),從1985年6月開始,將弗立德荷凡再生水廠的出水回灌至漢克鮑爾遜地下水蓄水層,供應埃爾派沙需水量的65%,同時地下水位的下降得到了控制。
隨著全球性水資源短缺和水污染的加劇,美、法、德、以色列等發達國家都在推行再生水回灌技術。美國加州目前有200多個污水回用廠,為850多個用戶提供再生水,每年約3.3億m3回用量,回用水中約14%被回灌至地下水,而且將成為污水回用的主要方向。在法國,有30到50個污水處理廠采用土壤滲濾技術進行污水處理,出水或儲存于含水層或抽走回用。法國地中海沿岸的Grau Du Roi市為減少或避免二級處理出水對附近旅游點海水的污染,出水經過幾米深的自然土壤層的滲濾后回灌于地下的含水層中。在以色列再生水回灌地下占污水回用的30%左右。Dan Region工程是以色列最大的水回用項目,服務人口130萬,日處理城市污水27×105m3/d,負責Tel-Aviv地區和臨近地區城市污水的收集、處理、地下回灌和回用,回灌地下后,獲得高質量的再生水,可不受限制地用于各種農作物灌溉等多種非飲用用途。
再生水回灌地下在國外已經得到廣泛的應用,實踐經驗表明:將符合水質要求的再生水回灌地下含水層,可以有效地增加地下水資源的存儲量,并可以較好地利用含水層的儲水空間,起到年度和年際的調節作用。再生水回灌地下是擴大污水回用最有益的一種方式,具有廣闊發展前景。
1.2 國外再生水補給地下水標準及準則
由于地下水補給水質要求因補給地區水文地質條件、補給方式、補給目的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很難制定統一的再生水補給地下水質標準。一般國家多是對再生水補給地下水水質要求制定統一的原則,有的國家如德國規定,再生水補給地下水的水質應不低于補給區地下水的水質,有的國家如以色列規定,回灌后水質應滿足用水水質要求。在再生水補給地下水風險的控制與標準、準則的制定方面,美國以其嚴格與科學性得到了世界各國廣泛的認可。表1和表2分別列舉了美國環保局和美國加州有關再生水補給地下水的推薦標準。
表1 美國環保局再生水地下回灌水質標準
回灌類型
處理要求
再生水質
監測項目
對距離要求
地面入滲至非飲用蓄水層
取決于場地的特性與水的用途
至少一級處理
取決于場地的特性與水的用途
取決于處理工藝與水的用途
取決于場地的特性
地下灌注至非飲用蓄水層
取決于場地的特性與水的用途
至少二級處理
取決于場地的特性與水的用途
取決于處理工藝與水的用途
取決于場地的特性
地面入滲至飲用水蓄水層
取決于場地的特性
至少二級+消毒處理,可能還需要過濾和深度處理
取決于場地的特性
滲濾后符合飲用水水質標準
包括但不限于下列項目:
pH((每日)
大腸菌群(每日)
余氯(連續)
飲用水標準項目(每季度)
其它(據成分定)
距抽水井600米,根據處理工藝和現場特定條件可以調整
地下灌注至飲用水蓄水層
包括:
二級處理
過濾
消毒
深度處理
包括但不限于下列項目:
pH=6.5-8.5
濁度≤2NTU
糞大腸菌群:不檢出
余氯:1mg/L(最小值)
符合飲用水標準
包括但不限于下列項目:
pH((每日)
濁度(連續)
大腸菌群(每日)
余氯(連續)
飲用水標準項目(每季度)
其它(據成分定)
距抽水井600米,根據現場特定條件可以調整
表2 美國加州再生水地下回灌水質標準
處理與回灌場地要求
項目分類
Ⅰ Ⅱ Ⅲ處理要求
二級處理 要求 要求 要求 過濾 要求 要求 要求 消毒 要求 要求 要求 有機物去除 要求 要求水質要求
抽水點:TN<10mg/l,TOC<1mg/l,并且要符合飲用水水質標準
再生水回灌量占抽水量的比例最大允許值(%)
50 20 50
回灌點地下水埋深(m)
滲透系數:<0.5cm/min3
3 - <0.8cm/min 6 6 -在地下停留時間(月)
6 6 12
回灌點離最近的飲用水供水井距離
150 150 600
注:項目分類中,Ⅰ、Ⅱ為地面入滲,Ⅲ為地下灌注。
2 國內人工補給地下水應用與研究現狀
我國人工補給地下水是從20世紀60年代逐漸發展起來的,最初,為了控制地面沉降的需要,隨之是為了儲冷、開發利用地熱資源和改造鹽堿地,從20世紀70年代起主要以緩解水資源不足,調蓄地面逕流和增補地下水資源為目的。
上海市是我國開展地下水人工回灌技術最早的城市之一,尤其在管井回灌技術方面,獲得了大量的實際資料和豐富經驗。為了控制地面沉降,自1963年起在全市抽用地下水的中心地區進行管井回灌,至1971年通過人工回灌使地下水位平均上升了20.92m,到1974年上海地面沉降得到有效地控制。在實際回灌中,總結出了采取定期回揚的辦法及時清除回灌井中的暫時性堵塞的經驗。20世紀70年代起,許多工廠利用含水層中地下水流速緩慢和水溫變化緩慢的特點,采取了地下水冬灌夏用和夏灌冬用措施,用回灌方法改變地下水的溫度,提高了地下水的冷、熱源效率。20世紀80年代起為了緩解水資源不足,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河南、陜西等省市為增補地下水資源作了大量的人工補給地下水的試驗研究,并在一些地方得到實際應用。如山東省桓臺縣的地下調蓄,挖渠2800公里,河、渠、溝相連滲水補給地下水平均每年的補給量約9000萬m3。河北省獲鹿縣源泉灌區的地面滲水補給地下水,使地下水位平均回升7.5m。南宮縣利用舊河道攔截雨、洪水補給地下水,保證了旱季的農灌需要,促進了農業生產。
我國利用雨、洪水、水庫棄水和空調冷卻水等,選擇舊河道,平原水庫、砂石坑和深井等進行不種形式的回灌,取得了明顯的效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通過對現有人工回灌運行資料分析可以看出:地層本身有較強的過濾凈化能力,特別對細菌,BOD、COD效果更為顯著,當回灌水源水質優于當地地下水時,回灌后在其影響范圍內,地下水中相應的離子含量就降低,起到淡化和改善地下水質的作用。COD的變化與回灌水在地層中停留時間的長短呈函數關系。
盡管我國再生水回灌利用仍處于試驗研究階段,目前尚無利用再生水進行地下水回灌的應用實例。但是,我國對污灌對地下水的影響,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轉移凈化規律,地下水硬度和硝酸鹽升高等問題的研究積累了豐富的資料,為開展再生水補充地下水的研究提供了依據。
為探討可以回灌地下水的各類水源,北京市水文監測總站選擇污染程度不同的龍潭泵站河水、涼水河水、京密引渠水,分別淋濾表層2m厚不同巖性的土層,進行模擬河、渠、溝、池連續滲漏的試驗研究。研究結果表明:
(1) 各類不同的水體,通過不同巖性的地層后,其淋出液中各種污染物含量決定于加入液的水質和地層巖性。以NH4-N和CODMn的降解率為最大,以砂質粘土和粘質砂土的凈化能力為最強。
(2) CODMn的降解率除砂層為12.8~44.2%外,其它巖性的地層凈化率均大于85.0%。NH4-N的降解率砂層為83.9~87.3%,其它巖性的地層凈化率均大于95.0%,最大可達99.9%。
(3) 各類不同巖性的地層對硬度和NO3-N的凈化率決定于加入液中硬度和NH4-N的含量及地層中Ca2+、Mg2+和NO3-N的含量。硬度除龍潭泵站河水通過粘質砂土和砂質粘土有所降低外,其它條件下均增高了。涼水河淋出液以粉土質砂土升高幅度為最大,升高率高達70.6%,砂層和粉土升高率較小,分別為5.3%和25.9%。NO3-N的含量降低了5.1%~87.5%,而龍潭泵河水中NH4-N的含量高達59.37 mg/L,嚴重的超過了地層的自然凈化能力,其淋出液NO3-N升高了20~110倍。
(4) 各類地層對高濃度的TDS具有一定的凈化能力,而TDS含量低的加入液,溶解地層中的無機鹽類,使其淋出液中TDS升高,一般升高6.3~20.3%,最高達24.9%。
(5) 淋出液中Cl-和SO42-含量變化不明顯,總的趨勢Cl-降低,SO42-升高。
由此可見,污水通過各類不同巖性的地層后,NH4-N和CODMn基本上得到降解,NO3-N和硬度升高,部分地層使其TDS和SO42-升高。污染物含量較低的河水,通過各類地層后,對NH4-N、CODMn凈化能力較強,對NO3-N、NO2-N和Cl-具有一定的凈化作用,而對地層中的無機鹽類有一定的溶解作用,使其淋出液中TDS升高,但升高幅度較小。
3 再生水補充地下水水質應控制的主要指標
再生水補充地下水,主要是通過地面入滲和地下灌注的方式,將再生水人工回灌地下含水層,使再生水參與地下水循環,再生水的水質及其補給技術將直接影響地下水和含水層的狀態,其不良影響往往具有滯后性和長期性,因此,再生水補給地下水是一項極為嚴謹的工作,世界各國對其安全性都十分重視,再生水補給地下前必須滿足一定的水質要求,即其水質不僅應滿足回灌工藝對水質的要求,保證回灌過程穩定運行,同時還應保證回灌后,地下水水質類型不發生變化和不受到污染。根據這一原則,結合我國以城市污水為水源的再生水的水質特點和我國進行人工補給地下水的實踐經驗和研究成果,再生水補充地下水水質控制指標應包括以下幾類:
(1) 引起回灌設施的物理淤塞、化學淤塞、氣相淤塞、生物淤塞的物質,主要包括:
① 懸浮物,其含量過高會造成回灌區或回灌井透水層的堵塞,使回灌能力不斷減小直至無法回灌。因此,一般對回灌水的懸浮物要求非常嚴格。地下灌注要求SS<10mg/L。
② 營養鹽:主要指氮、磷等。可以總氮、氨氮、硝酸鹽氮、總磷等作為控制指標。
③ 有機物:可以BOD、COD、TOC等作為控制指標
④ 微生物:可以細菌總數、大腸菌群數、糞大腸菌群數等作為控制指標。
①、③、④類物質可引起回灌發生生物化學堵塞,因此,應予以控制。
(2) 影響地下水水化學類型及離子的變化的指標,再生水的含鹽量、硬度及正負離子性質控制不當將引起地下水水化學類型的變化,表現在:
① 在某回灌區出現重碳酸鹽-鈣、鎂型水轉化為中碳酸鹽-氯化物-鈣、鎂型水,中碳酸鹽-硫酸鹽-鈣、鎂型水。
② 全鹽量的變化:全鹽量增加,可由0.5g/L增至0.7g/L。
③ 氯離子和硫酸根的變化:一般氯離子和硫酸根呈上升的趨勢,要求硫酸根<250mg/L,氯離子<250mg/L。
④ 總硬度:上升,水質變差。
(3) 對人體健康具有潛在危害的有毒物質,根據我國再生水的水質特性,主要包括:重金屬、持久性有機物、消毒副產物等。
(4) 衛生安全指標,主要控制病原微生物,糞大腸菌群數是較常用的控制指標,有條件的也可采用腸道致病菌、腸道病毒等作為控制指標。
4 再生水回灌地下水水質標準探討
根據國內外資料和我國實際情況,建議再生水回灌地下水水質標準如表3、4所列。
表3 城市污水再生水地下水回灌基本控制項目及限值 單位 mg/L
序號
基本控制項目
地表回灌
井灌
表層粘性土厚度<1.0m
表層粘性土厚度≥1.0m
1
色度(稀釋倍數) ≤
15
30
15
2
濁度 ≤
5
10
5
3
pH
6.5-8.5
6.5-8.5
6.5-8.5
4
總硬度(以CaCO3計) ≤
450
450
450
5
溶解性總固體 ≤
1000
1000
1000
6
硫酸鹽 ≤
250
250
250
7
氯化物 ≤
250
250
250
8
揮發酚類(以苯酚計) ≤
0.002
0.5
0.002
9
陰離子表面活性劑 ≤
0.3
0.3
0.3
10
高錳酸鹽指數 ≤
6.0
15
6.0
11
化學需氧量(COD) ≤
20
40
20
12
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 ) ≤
4
10
4
13
硝酸鹽(以N計) ≤
15
15
15
14
亞硝酸鹽(以N計) ≤
0.02
0.02
0.02
15
氨氮(以N計) ≤
0.2
1.0
0.2
16
動植物油 ≤
0.05
0.5
0.05
17
石油類 ≤
0.05
0.5
0.05
18
氰化物 ≤
0.05
0.05
0.05
19
硫化物≤
0.2
0.2
0.2
20
氟化物 ≤
1.0
1.0
1.0
21
糞大腸菌群數 (個/l)≤ 3
1000
3
表4 城市污水再生水地下水回灌選擇控制項目及限值單位 mg/L
序號
選擇控制項目
標準值
序號
選擇控制項目
標準值
1
總汞
0.001
27
三氯乙烯
0.07
2
烷基汞
不得檢出
28
四氯乙稀
0.04
3
總鎘
0.01
29
苯
0.01
4
六價鉻
0.05
30
甲苯
0.7
5
總砷
0.05
31
二甲苯a
0.5
6
總鉛
0.05
32
乙苯
0.3
7
總鎳
0.05
33
氯苯
0.3
8
總鈹
0.002
34
1,4-二氯苯
0.3
9
總銀
0.05
35
1,2-二氯苯
1.0
10
總銅
1.0
36
硝基氯苯b
0.05
11
總鋅
1.0
37
2,4-二硝基氯苯
0.5
12
總錳
0.1
38
2,4-二氯苯酚
0.093
13
總硒
0.01
39
2,4,6 –三氯苯酚
0.2
14
總鐵
0.3
40
鄰苯二甲酸二丁酯
0.003
15
總鋇
1.0
41
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
0.008
16
苯并(a)芘
0.00001
42
丙烯腈
0.1
17
甲醛
0.9
43
滴滴涕
0.001
18
苯胺類
0.1
44
六六六
0.005
19
硝基苯
0.017
45
六氯苯
0.05
20
馬拉硫磷
0.05
46
七氯
0.0004
21
樂果
0.08
47
林丹
0.002
22
對硫磷
0.003
48
總α放射性 (Bq/L)
0.1
23
甲基對硫磷
0.002
49
總β放射性(Bq/L)
1
24
五氯酚
0.009
50
三氯乙醛
0.01
25
三氯甲烷
0.06
51
丙烯醛
0.1
26
四氯化碳
0.002
52
硼
0.5
a 二甲苯:指對-二甲苯、間-二甲苯、鄰-二甲苯。
b 硝基氯苯:指對-硝基氯苯、間-硝基氯苯、鄰-硝基氯苯。
5 再生水補給地下水基本技術要求
為了保證再生水補給地下水工程的安全順利實施,利用再生水補給地下水應遵照一定的技術準則進行。其基本要求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5.1 一般要求
(1)利用再生水補充地下水必須根據地下水的理化性質、水文地質條件及地下水的用途嚴格控制再生水的水質,防止地下水污染和水質惡化。
(2)根據地下水補給的目的確定補給方式、補給量和補水水質,利用再生水補給地下水的目的主要是:
① 增加地下水資源量,保持地下水的采補平衡。
② 調節水資源量,增加水的重復利用率。
③ 控制地面沉降,防止地下水污染和海水入侵,改善地下水水質。
④ 冬灌夏用或夏灌冬用,利用能源。
(3)再生水補給地下水的適宜條件是:
① 具有穩定安全可靠的再生水資源。
② 地下水過量開采,出現地下水位下降漏斗,自然水資源總體短缺,不能滿足補給地下水的要求。
③ 具有適合地下水人工補給水文地質條件,投資省,效益高。
④ 優先利用天然河道,人工排灌溝渠,古河道,洼地、坑塘等,經過整治用以補給地下水。
(4)應做好再生水補給地下水規劃,有計劃、合理地調配水資源量,充分利用和節約水資源。
5.2 對回灌技術的要求
(1)必須根據回灌區水文地質條件,是否有利于回灌和具有良好的入滲途徑及貯水空間等,圈定回灌范圍,確定回灌方式,回灌量和回灌水水質,制定最佳的回灌方案。
(2)人工回灌地下水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掌握基本的回灌技術,以取得最佳的回灌效益。在回灌過程中應做到:
① 掌握回灌量和回揚量及地下水動態變化,及時掌握有無堵塞現象。
② 掌握好回揚次數和時間,每次回揚達到水清砂凈。
③ 嚴格檢查回灌水源水質是否符合標準。
④ 定期觀測地下水水位、水溫和采樣分析水質,及時掌握動態變化,發現問題及時采取相應的處置措施。
(3) 清除回灌區污染源
監測資料證明污水河、渠、溝連續滲漏和降水淋濾生活垃圾等固體廢物斷續下滲,均會對地下水造成嚴重的污染,在回灌地區必須清除以上污染源。
5.3 監測與管理要求
(1) 再生水回灌工程應沿地下水流和垂直于地下水流向布設控制全區的監測網。監測點可分為控制性監測點和一般性監測點。監測點密度可根據工作比例尺和環境水文地質條件而定。控制性監測點數量不應少于監測點總數的40%。
(2) 再生水回灌地下水基本監測項目為水位、水溫和水質。
(3) 監測時間和頻率的確定。在回灌前普遍觀測一次地下水位,回灌開始后由近至遠,至接近回灌前水位時止,應每天觀測1~2次水位,隨著回灌時間的延長,經分析對比,可縮減測次,一般3天觀測一次,一直至停灌半個月后,改為5天觀測一次,觀測一個水文年。
(4) 水質采樣監測,在回灌前對控制性監測點普遍采樣進行一次水質全分析,回灌開始后5天、15天、1個月分別對回灌水和地下水采樣進行分析,直至停灌3個月后,改為每季度采樣分析一次。采樣分析數量不得少于監測點總數的30%。
(5) 水溫觀測與采樣監測同步進行,停灌3個月后,經分析對比,可縮減測次數及測溫點數。
(6) 記錄及結果整理要求。在整個回灌過程中,密切注意地下水動態變化,系統觀測和記錄回灌水量、地下水水位、水溫和水質狀況,經綜合整理與分析,按時間序列編制報表和變化過程曲線等有關表和圖,從而找出規律性,提高回灌效率,同時為再生水回灌地下水積累經驗數據。
5.4 對再生水處理工藝的要求
(1) 再生水處理是指將城鎮污水處理廠二級出水作為水源水,再根據回用水的不同水質要求進行的進一步處理。
(2) 再生水處理工藝通常采用的有:化學混凝沉淀(氣浮)、過濾、吸附、化學氧化、生物脫氮除磷、膜處理、脫鹽、消毒等。
(3) 必須根據二級污水處理廠的出水水質和技術經濟條件選擇再生水處理工藝,要求技術合理,經濟可行。
(4) 采用地表回灌方式補給地下水作為非飲用水水源時,應經過混凝沉淀、過濾和消毒處理。根據水質標準要求有選擇地增加生物脫氮除磷、膜處理、脫鹽等處理。
(5) 采用井灌方式補給地下水作為非飲用水水源時,除應經過混凝沉淀、過濾和消毒處理外,還應根據水質標準要求有選擇地增加化學氧化、生物脫氮除磷、膜處理、脫鹽等處理。
(6) 混凝沉淀包括化學沉淀和氣浮法。混凝沉淀主要是去除再生水的懸浮物、重金屬鹽類和總磷等污染物,應選擇符合飲用水標準的化學凈水藥劑和材料,處理過程產生的污泥應妥善處理或利用,不得造成二次污染。
(7) 生物脫氮除磷是利用生物法去除水中的氮磷等營養物質,宜采用曝氣生物濾池、膜生物反應器等工藝。
(8) 脫鹽是去除再生水的硬度和溶解鹽類,宜采用化學軟化除鹽法、電滲析法、納濾、反滲透法或離子交換法等。
參考文獻
[1]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1992. Guidelines for Water Reuse. EPA/625/R-92/004,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Research Information, Cincinnati, Ohio.
[2] James Crook, Black & Veatch, Boston, Massachusetts. Water Reclamation and Reuse Criteria.
[3] Title 22, California Code of Regulations.
[4] The Department of Health Service , California. DRAFT Regulations 8-2-02, Groundwater Recharge Reuse.
[5] 北京市環科院, 北京市水文總站, 北京市勘察設計院. 北京市平原地區地下飲用水源保護及防治技術指南, 2000年.
[6] 北京市地礦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公司. 北京西郊地下水庫試驗研究報告, 1985年.
[7] 田園, 張原秀, 孫雪峰, 主編. 黃淮海平原地下水人工補給, 水利電力出版, 1990年.
[8] 地質礦產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技術方法研究隊主編. 水文地質手冊. 地質出版社, 1978年.
[9] 丁昆侖. 人工回灌地下水的有效途徑和方法探討. 中國農村水利水電, 1996年第1, 2期.
論文搜索
月熱點論文
論文投稿
很多時候您的文章總是無緣變成鉛字。研究做到關鍵時,試驗有了起色時,是不是想和同行探討一下,工作中有了心得,您是不是很想與人分享,那么不要只是默默工作了,寫下來吧!投稿時,請以附件形式發至 paper@h2o-china.com ,請注明論文投稿。一旦采用,我們會為您增加100枚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