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務領域改革思路初探
隨著我國水務領域投資和運營準入的放開,各種資本開始相繼進入,這打破了該領域內原有的國有國營、政企不分制度下利益主體單一的格局,因而對該領域舊有體制進行改革的呼聲也隨之變得日益高漲。
應該說對水務領域為什么要改革,大家的認識已基本趨向一致,那就是必須得改,因為我國長期計劃經濟體制下所形成水務投資、管理和運作模式,導致了該領域內生產效率較低、服務質量不高、有限而希缺的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和合理利用,這最終導致了整個行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欠缺,如果任其發展下去,最終會對整個社會生活產生不良影響。因此所有的利益主體――政府、國有自來水和排水公司、潛在的投資者以及作為消費者的大眾,盡管動機各異,卻都對改革表現出了高度的認同。
但是,如果我們透過表象對各種改革原因進行細致研究就會發現,其實,推動這場改革最直接的動因恐怕是資金的短缺,也就是過去那種財政資金(加少量國債)是水務唯一投入的模式,已無法應對快速城市化和工業化所帶來的對供水和污水處理的需要,因此必須要尋找新的途徑以解決資金的缺口。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有的地方政府一提水務領域改革就認為是招商引資,而且對引進外資更是情有獨鐘。但筆者認為,如果將水務領域的改革等同于招商引資或換句話說等同于政府在該領域內對融投資方式的改革,那則是片面的,因為水務領域的這次改革應該是一場思維方式、運行機制和監管模式的重大變革。這場變革涉及到諸多問題,但筆者認為至少以下二個戰略層面的問題更需要優先考慮:那就是資產所有權的性質及政府角色的問題。
首先談一下資產的所有權問題。這個可能看似非常清楚,其實在實踐中是一個很模糊的問題。
如果存量資產(現有設施)采用TOT方式(移交――運營――移交)或增量資產(新建設施)采用BOT方式(建設――運營――移交),那我們可以說,資產的所有權是公有的,也就是政府所有,因為運營主體無論是國有、民營或外資企業或各種資本混合的企業,在運營期限結束后都需要無償地將設施移交給政府,政府擁有設施的最終所有權。需要說明是,這種“公有”與“國有企業”所有不是一回事,這種公有是政府直接擁有,而國有企業所有實際上是企業擁有,只不過企業的所有者是政府。因此設施公有不等于設施歸國有企業所有。
如果采用純國有的水務公司轉讓其部分資產(包括管網)或部分股份的方式時,對所有權的歸屬則沒有明確的說法。這種方式以2002年上海市自來水浦東有限公司與法國通用水務公司共同組建的上海浦東威望迪自來水有限公司為先河,在深圳水務集團轉讓了其45%的股份后,目前有愈演愈烈之勢。雖然迄今為止還沒有新的個案出現,但沈陽、昆明等市已明確表示要采用這種方法。
這種資產或股份轉讓方式下所組成的企業集制水、輸配、銷售于一體,擁有的不僅是水廠,還包括管網及維修和服務網絡。從理論上說,股份多元化后的企業擁有現有資產的永久所有權,那么由此推理,我國水設施的所有權就不再只是公有這一種模式,是允許“私有”的,因為如前所述,我們這里所說“公有”是指政府所有,不是指國有企業所有,更何況在這種股權多元化的情況下,企業也不再是純粹的國有企業,因而企業擁有資產所有權的模式,我們估且稱之為“私有”。
但是,目前還沒有任何法律、法規和政策對此有個說法,這產生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有的地方在整體出讓水廠時,無論作為轉讓主體的地方政府、還是作為受讓主體的民營企業,在握手成交之時竟還不清楚,受讓的民營企業究竟是否擁有這些設施的完全所有權。筆者認為,在這種水廠及管網整體出讓給民營企業的情況下,民營企業應該對資產擁有永久的所有權。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一些地方對現有資產評估作價后,與外資設立了中外合作企業。由于這種方式下外方都是采用先行收回投資的方法,在合作期滿時將設施無償交還給中方――目前是純國有的水務公司(以后會不會股權多元化尚不得而知),因此在這種方式下政府通過自己控制的國有水務公司擁有設施,因此所有權的問題被回避了。
其次,談一下國資是否應該退出水務領域的問題。這是一個目前頗有爭議,而且筆者認為,還存在著某種程度概念混淆的問題。
目前水務領域的改革,除了行業運行機制的改變,國有企業自身的改革也一直伴隨在其中。因此我們必須認清,水務行業運行機制的改革與國企改革并不是一回事。國有自來水和排水企業的改制,其原因是我國計劃經濟體制下所形成的政企和政資不分,現在的改革的目的是將其變為產權清晰、自負盈虧、權責分明、內部管理規范的市場化主體。從這一點上說,國有自來水和排水企業改制,與其他領域內國有企業改制并無二致。
但與一般競爭行業的國退民進不同,現在中央并沒有政策說這一領域的國資應該退出,而且從實踐上看,水務領域的國資肯定也不會輕易的退出,其原因有三:一是水務領域被看作是朝陽產業,已身在其中的并經過改制的國有自來水和排水公司不會自已選擇退出。二是為起到引導和拉動作用或是被水務市場這塊誘人的蛋糕所吸引,政府還在進行新的投資。三是水務作為一個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政府也不會輕易下決心讓國資全部退出。因此,筆者認為我國的水務領域應是一個國資、民資和外資齊頭并進的局面,而且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國資都會是絕對的主角。
既然國資不會退出,我們就需要正視政府在這一領域的雙重身份。其他領域的實踐早已證明,如果政府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那么這一領域就不可能有充分和公平的競爭,因此,專門的國資管理部門應運而生,試圖將政府的雙重角色進行內部分工,國資管理部門更多地擔當起出資人的角色。在水務領域,表面上也遵循了這樣的原則,但實際上,目前的自來水和排水公司雖已經過改制,可更多的還是聽命于行業主管部門如城建局、建委或市政管委,而且仍然還在自覺和不自覺地充當著主管部門代言人的角色。可見,以前政企不分的慣性依然在發揮著影響,但身處其中的當事方可能竟還混然不覺。
所以,有必要提醒,雖然國有企業或國有股份是政府出資,但企業已不能等同于政府,作為出資人,政府與其他出資人的地位是平等的,政府對企業的影響也只能是與其出資相匹配的影響,不能因為自己是政府,就對企業發號施令。而且在行業監管部門應與國資管理相分離的大趨勢下,水務領域的改革更是應對此有足夠的認識和作為。
論文搜索
月熱點論文
論文投稿
很多時候您的文章總是無緣變成鉛字。研究做到關鍵時,試驗有了起色時,是不是想和同行探討一下,工作中有了心得,您是不是很想與人分享,那么不要只是默默工作了,寫下來吧!投稿時,請以附件形式發至 paper@h2o-china.com ,請注明論文投稿。一旦采用,我們會為您增加100枚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