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25-07-21 13:13
來源: 水極客聯盟
作者: 高雅麟
昨天(7月16日),微信群內,一則信息讓人將信將疑,卻又讓人膽戰心驚。

根據余杭水務控股集團發布的消息,7月16日上午,仁和街道及良渚街道部分區域出現自來水氣味異常。水務集團立即啟動應急預案,切換其他水源供水,同時組織人員對相關管網開展沖洗。截至當天13時30分出廠水水質恢復正常,16時30分主管網已恢復正常,末梢支管尚有“存水”殘留,用戶排放管道內“存水”至正常后方可使用,水務集團將對排放“存水”水費予以減免。事件具體原因正在進一步調查中,用戶可聯系水務客服熱線96390了解情況 。
杭州仁和地與雙浦兩個區域,從地理位置上來判斷,似乎不太可能。從專業角度而言,這么低級的錯誤,也有點天訪夜譚的味道。但事出反常,必有妖。搜索了下,看到余杭環境水務集團也于7月16日21時44分,于官方公眾號上作了通報。原因是:管網存水問題,專業點說,就是水齡問題。截圖如下:

全文內容如下:
情況通報
余杭環境水務集團2025年07月16日21:44浙江
尊敬的廣大用戶:
7月16日上午,仁和街道及良諸街道部分區域出現自來水氣味異常。我司立即啟動應急預案,切換其他水源供水,同時組織人員對相關管網開展沖洗。截至13時30分出廠水水質恢復正常,16時30分主管網已恢復正常,未梢支管尚有“存水”殘留,請廠大用戶排放管道內“存水”至正常后方可使用,我司將對排放“存水”水費予以減免。具體原因正在進一步調查,給廣大用戶帶來不便敬請諒解,若有情況,請聯系水務客服熱線96390。
杭州余杭水務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2025年7月16日
余杭環境水務集團
無獨有偶,是何因?污水進入供水管網,不是沒有可能!!!
事實上,網絡上關于飲用水管與污水管錯接的信息,非常多,多數是屬于危言聳聽。大家需要有一個理性的判斷力。

(百度網站搜索截圖)
但同時也要意識到,類似事件,并不是沒有!!!列舉比較典型的幾例:
1、杭州西湖區雙浦鎮湖埠村事件
同樣發生在杭州,2020年,西湖區雙浦鎮湖埠村發生過自來水異常事件,恰恰與雙浦垃圾處置點設備提供方相關,難怪輿論會將水質異常事件與垃圾處理點相關聯。


發生于2020年的事件,西湖發布公眾號上有一個通報:

關于雙浦鎮湖埠村自來水異常事件的通報
2020年7月26日,西湖區雙浦鎮湖焊村發生到來水異常享件。事件發生后,西湖區委區政府立即成立應急處置工作專班,啟動了應急預案,并遂請相關省市專家組成了件調查組開展調查。
前已初步查明,該享件是雙浦易房垃放處量點設備供方和運營方調試設備時不規范操作遺成,導教污水進入,導致供水管道。核處量點現已警停運營,處量點的國來水管網與外部市政刷來水管網已物理情斷新,社經后續污染享件的發生。7月28日上午,經專業機構檢測,營網水質已合格,
恢復正常供水。目前,相關司法部門已介入,對相關任人依法控制并作進一步調查,待查明資任后,將對禁事單位和個人依法子以資任追究。
西湖發布
顯然,7月16日的水質異常事件,與2020年發生的事件起因,有一定的相關性,說明互聯網是有記憶的,這些殘存的記憶,成為后續發酵的原料。從輿情管理角度而言,足以提示水務公司以及相關管理部門:事出反常,必有妖。捉妖,需要理性的思考與專業的視角。
2、威立雅青島自來水事件
無獨有偶,同樣的事件,在國際水務巨頭,也曾遭遇過同樣事件:早在2007年左右,威立雅卷入自來水管道排污風波。
威立雅卷入自來水管道排污風波

文章報道聲稱:
青島排水管理處麥島四工區的職工發現自來水管道與污水管道連在一起后,青島威立雅稱將暫時以每人25元的標準給予午餐補助,并拆除了通向自來水管道的相關設備。但倪洪透露,兩天后,回用水管道又與自來水管道接在了一起,直到10多天后才完全拆除。青島威立雅的負責人也稱自來水的質量已恢復正常。
http://finance.sina.com.cn/g/20071104/13434135878.shtml
在我的印象中,當年威立雅水務的中國區總裁付這一笑:無稽之談。我相信一個水務巨頭,不太可能犯如此低級的錯誤,無論是技術手段還是管理規范。但輿論的力量從來不是真相,而是影響!
畢竟,由此話題引出了另一個更為重大的話題:中國水變——外資水務對中國水務的安全威脅。這是輿論的次生危機,另當別論。

警種長鳴,當自省
供水安全的脆弱性,如何破解?
多年以來,我們圈子內,有許多類似的談資:某小區某幢樓,飲用水管與某污水廠再生水管錯接,導致用戶喝了2年多的污水。也有用戶把家用飲水機與再生水管相接,直接影響身體健康等等,不一而足。我們無法也沒有必要一一作一番調研。但有一點是真的:自來水有異味。這就有三個問題是必然要重視的:一是原因;二是責任;三是如何做好供水安全?
污水入管,異味擾民——自來水異味再問供水安全,誰之過?**
先說異味原因。
自來水異味事件,讓公眾關注是首先是原因。從客觀層面上來講確實存在一些合理因素,會導致管網水的異味。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是水源污染:異味的初始策源地
如:藻類爆發導致的土霉味(2-甲基異莰醇、土臭素),主要誘因是:高溫+富營養化水體(如錢塘江夏季藍藻增殖);工業/農業排放,主要誘因是:苯系物(甜味)、酚類(藥味)、硫化物(臭雞蛋味)
二是水處理工藝缺陷:凈化鏈的薄弱環節
如:施工破壞:挖掘機擊穿污水管與供水管,導致混合污染;災害沖擊:洪水倒灌淹沒井蓋,地表污染物滲入管網;消毒副產物:氯與有機物反應產生三氯甲烷(氯仿味)、二溴一氯甲烷(辛辣味);原水有機物含量高時加大氯投用量;吸附失效,活性炭飽和,對嗅味物質吸附效率下降(國標要求碘值≥1000mg/g,失效炭碘值可降至500以下);工藝滯后:突發污染時活性炭投加系統響應遲緩。
三是輸配系統污染:供水“最后一公里”的隱患

三是突發性污染事件如:施工破壞:挖掘機擊穿污水管與供水管,導致混合污染;災害沖擊:洪水倒灌淹沒井蓋,地表污染物滲入管網;人為失誤:2020年湖埠村事件即因垃圾站操作員誤開閥門致污水回灌。
再說責任問題。
但凡公共安全事件發生,追責是必然的,更是法治理念的彰顯,也必然是輿論的關注重點。無論是“前車之鑒,后事之師”,還是“懲前毖后,殺雞儆猴”,都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一是政府監管責任:水安全的“制度錨點”
主要包括:立法與標準制定。
如:生態環境部:頒布《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污染防治管理規定》,劃定水源保護紅線;衛健委:修訂《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 5749-2022),明確強制性的飲用水水質標準。
跨部門協同監管。如:環保部門:監測水源地污染(如化工企業排放);住建部門:監督供水設施建設合規性(如《城市供水條例》);衛健部門:抽檢末梢水水質并公示(每月末梢水合格率需≥95%)
二是供水企業責任:水質安全的“第一守門人”

三是二次供水設施主體責任:小區“最后一公里”的關鍵責任人
如:物業公司/業委會,定期清洗水箱(每季度≥1次,衛健部門備案)安裝紫外線消毒設備(殺滅水箱中軍團菌等致病菌)
四是污染源排放單位責任:水源風險的“源頭狙擊手”
如:工業企業:履行環評要求(如廢水“零直排”),違規排放承擔懲罰性賠償;農業面源:控制化肥農藥使用,防止徑流污染水源
五是公眾監督責任:水安全的“全民防線”
如:知情權行使:要求水務企業公開水質報告(每月小區公示欄/APP推送);參與式治理:舉報污染源(生態環境部12369平臺);監督二次供水(拍照舉報水箱未清洗行為)
更重要的是:如何確保供水安全
供水安全,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千言萬語,歸為一個終極責任公式:

結合這類“自來水異味”事件,首先拷問的是關鍵設施管理的嚴重失位。如果污水能突破物理屏障進入供水管網,其內部管理漏洞之大令人心驚。這不僅是對操作規范的漠視,更是對公共安全責任的嚴重瀆職。供水管網如同城市的“血管”,與任何潛在污染源(尤其是垃圾處理設施)的隔離必須做到萬無一失,容不得半點疏忽。
其次,事件折射出城市基礎設施“生命線”的脆弱性。供水系統是現代城市的基石,其安全運行牽一發而動全身。“自來水異味”事件,雖被及時發現處置,但一記警鐘更象一記耳光:我們的供水系統是否擁有足夠強大的“免疫力”?管網的老化、交叉連接的潛在風險、對突發污染事件的監測和快速阻斷能力,都需要在“異味”散去后,進行更徹底的審視,至于中間的原因,應當舉一反三,防患于未然。
更為關鍵的是,公眾知情權與信任基石亟待夯實。 異味出現后,居民的不安與疑慮可想而知。水務集團的反應速度值得肯定,但信息的透明度、對污染源及潛在健康影響的詳細說明、后續水質恢復的持續通報,都直接影響著公眾恐慌的平息和信任的重建。每一次水質事件,都在透支公眾對“放心水”的信任。唯有以最大的透明度、最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最及時有效的溝通,才能修復信任危機,建立公眾對供水部門的信心。
關于2025年7月16日杭州市仁和地區自來水出現異味事件,根據杭州網報道,網傳“經杭州市水務集團緊急調查,確認異味源于雙浦易腐垃圾處置點操作不當,導致污水混入市政供水管道”的相關信息為不實信息 。但“污水接入自來水管網”的輿論及現實,敲響的何止是供水安全警鐘呢?
自來水異味事件絕非孤例,它是對所有城市管理者的一聲詰問:我們是否已將供水安全置于城市管理的最高優先級?唯有將“零容忍”的態度貫穿于從源頭管理到管網維護、從應急響應到公眾溝通的每一個環節,才能真正管好水龍頭,讓汩汩清流成為安全與信任的象征,讓“供足水、供好水”這樸素的六個字,成為供水企業的運營真經。水極客聯盟愿意給每一個供水管理者一句諺語:

編輯: 徐冰冰
水視點網創始人、物產中大集團正職級研究院副院長、戰略部副總經理,曾任物產中大公用環境投資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浙江物產萬信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錢江水利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蘭溪市錢江水務有限公司總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