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農村水環境治理越來越火熱,很多環保企業開始大規模布局農村污水處理市場。國家層面對環境保護的重視,也讓農村水環境問題被正視。水十條等政策的出臺,對農村環境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一背景下,全國多個省市逐步開啟了農村污水的治理工作,很多省市也取得了一些成績,積累了一些經驗。在2016環境施治論壇現場,來自浙江省環保廳科技處的高級工程師胡智鋒、四川省綿竹市環保局污控科科長王強分別分享了浙江、四川的農村污水處理經驗和成果。
胡智鋒:農村污水治理的六點做法和四點建議
浙江省環保廳科技處高級工程師胡智鋒主要針對浙江在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探索過程中取得的一些經驗和摸索過程,進行了分享和介紹。
圖為:浙江省環保廳科技處高級工程師胡智鋒
“五水共治”打響農村污水治理之戰
浙江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從五水共治來起步的。今年4月20到21日,環保部陳吉寧部長出席了在浙江省浦江縣舉行的全國水環境綜合整治現場會,他評價浙江省五水共治工作,“決心大,干勁足,措施實。”
以“深化改革,促進轉型,推動升級”為背景,浙江吹響了“五水共治”集結號,通過五水共治的手段推動各方面建設。具體來說,五水共治指的是,治污水、防洪水、排澇水、保供水、抓節水。其中,特別提出來“五水共治,治污先行”。提出五水共治這一概念,是為了解決在環境整治方面的一些問題,而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是浙江省首當其沖的任務之一,也是建設美麗鄉村的突破口和基礎性工作。浙江省委省政府印發了相應的文件,從2014年起,用3到4年的時間,在全省開展82個(縣)市區21278個建制村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新增受益農戶513.5萬戶,使全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村覆蓋率達到90%以上,農戶受益率達到70%以上,在美麗鄉村建設上得到全面的落實。
“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家里現代化、屋外臟亂差”成為一些農村生活環境的真實寫照。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以及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是近些年才開始重視,而浙江省“五水共治”的提出將其推向高潮。
大手筆投入,超預期完成任務
根據我們最新的統計數據,截止2015年底,浙江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情況基本上是超預期完成。2014年計劃,治理建制村數6120個,受益農戶150萬戶,當前實際完成情況是,建設治理終端數約4.7萬只,受益農戶194.78萬戶,受益農戶完成率達到130%,2015年依然是超額完成任務。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應該是環保產業政策支持的領域。資金保障問題很關鍵,浙江2014年投入172億,2015年是183億,差不多一共有400億左右,當初提出了要投入一千億左右,這對環保企業來說是很大的藍海。
習主席提出來要建設美麗中國。應該說浙江走在了前面,通過開展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美麗鄉村建設工作,尤其是開展“五水共治”工作后,全省農村舊貌換新顏,變成了一個個“水清、路平、燈明、村美”的農村新社區。如安吉和桐廬等地都發生了全新的變化,安吉經過生態文明建設和農村生活污水的治理,以及美麗鄉村的建設,被列入全國美麗中國先行示范。
浙江省農村污水治理的六點做法
浙江農村污水治理的實踐工作,取得了一些比較好的成效,也得到了環保部等部委的認可。胡智鋒介紹了浙江省農村污水治理在推進中的幾點主要措施和做法:
第一.強化組織領導。成立省、市、縣“五水共治”辦公室,堅持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黨政一把手擔任領導小組組長,分管領導擔任治水辦主任,抽調各相關職能部門集中辦公,做好統籌協調工作。
第二、細化任務部署。出臺《關于深化“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扎實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意見》、《關于印發浙江省治污水實施方案(2014-2017年)的通知》等系列文件,部署“十百千萬治水大行動”。要求各地細化深入,出臺實施方案和行動計劃,明確目標任務,掛出路線圖、作戰圖、時間表、任務表。
第三、完善技術標準和配套制度體系保障。全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標準還較欠缺,非常有限。浙江省相繼出臺《關于切實加強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質量管理的通知》、《關于切實加強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施工現場規范化管理的通知》、《關于加強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運行維護管理的意見》、《關于保障“五水共治”依法推進的意見》、《關于印發浙江省美麗鄉村建設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浙江省“五水共治”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工作職責》等制度建設文件,進一步完善制度配套,保障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的全面推進。
在技術標準體系建設上,先后出臺浙江省《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技術規范》(DB33/T 868-2012)、《浙江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項目設計施工參照要點(試行)》、《浙江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實用技術手冊》、《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水污染物排放標準》 (DB33/973-2015)。從生活污水治理設施排放標準,設施的設計、建造、安裝等多方面初步建立完善的技術標準體系。
第四、加強公眾輿論宣傳,鼓勵公眾參與。以前,浙江省連片整治過程中,施工企業到農村,很多人是不配合的,很難進行。為了更好的加強與公眾的溝通,輿論引導十分關鍵。
浙江省通過浙江衛視“五水共治”專題節目,以及各地報紙、電視、政府門戶網站和微信、微博等載體,廣泛宣傳治水工作,鼓勁造勢,形成強大輿論攻勢,形成公眾支持治水、參與治水的良好氛圍。出臺了《關于開展全省“五水共治”志愿服務活動的指導意見》,堅持公眾志愿參與和專家技術指導相結合,發展志愿者隊伍,積極開展公益活動。還成立了由216名專家組成的浙江省“五水共治”技術服務團,組織治水專家到基層掛職服務。
第五、落實資金支持。各縣(市、區)政府根據各自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計劃,籌措落實資金,保證兵馬在動,糧草跟進。深入發動社會各界捐資助力。省級財政也安排專項資金。
在開始啟動的時候省委省政府也鼓勵各級黨員干部踴躍捐款,通過一些企業和政府資金籌措來解決這些問題,兩年投入已經近400億。
第六、加強督查考核。制訂浙江省“五水共治”工作考核辦法,明確考核內容和評分細則。 設置大禹鼎,對治水工作成績突出的市、縣進行表彰。通過明查暗訪,月通報、季督查、年考核制度的建立有效倒逼。同時,通過廣泛設立舉報熱線、信箱、媒體曝光專欄(今日聚焦)等,加強監督。
農村污水治理的四點建議
以上是浙江省農村污水治理的一些經驗分享,針對目前農村污水治理的基本情況,胡智鋒也談了幾點看法和建議:
第一,要重視規劃設計與實施的銜接。在具體項目設計過程中,規劃編制單位應參與其中,及時與設計單位進行溝通對接,在設計與實施過程中充分體現規劃的意圖,使各縣市的污水治理道路沿著規劃的目標,有計劃的進行。
第二,要綜合考慮處理工藝選擇 。目前浙江全省在采用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技術種類繁多,常用包括,生物濾床、厭氧+人工濕地、太陽能微動力、A2/O工藝、一體化設備、凈化槽等,細數的話不下幾十種。如何從門類繁多的處理技術工藝中選擇一種適宜本地區的技術工藝,是決定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能否取得實效與成敗的重要因素。在農村生活污水運維管理過程中,現在水量這么小,流量計量現在都用電子流量計,是有誤差的。工藝選擇時,要因村因地制宜。工藝選擇時要考慮本地區的經濟承受能力、運行管理能力、地型地貌等因素。因村因地制宜,通過優劣對比,選擇適宜的處理技術模式進行有計劃的部署實施。選擇不當,將會使污水處理設施成“擺設工程、曬太陽工程”,起不到應有的效果。
希望在座各位同仁,能夠提升產業的發展水平,助推環境質量改善,沒有產業發展水平,環境質量改善是句空話。
第三,要建立健全設施建設控制質量體系。部分縣(市、區)因缺乏經驗、盲目推進進度、施工監管不到位等問題,使得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過程中存在質量問題。
應建立全面、科學的工程質量控制體系。從規劃、設計、現場施工到工程驗收等各環節都制定相應的管理措施來規范操作,把控質量。要做到多元參與,多級監管。
第四、要同步考慮運維管理與設施建設 。目前污水處理已處于中后期,許多設施都已建成并出水運行,但運維管理仍未及時跟上,造成少部分設施運行已出現狀況。
為確保已建成的農村生活污水項目有人管事、有錢辦事、有章立事,應建立與嚴格落實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運行維護長效管理機制和體系,確保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一次建設、長久使用、持續發揮效用”。
很多行業提出機器換人,在環保行業也要機器換人的概念。有了機器,才能做好全天候的管家。浙江也做了一些時間,有的地區設置了管家系統,通過一些程序的編制,科技的手段,能夠實時了解設施的運行狀況。
希望在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大家要更多的重視,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將是一片藍海。
附現場提問:
嘉賓: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劉淑杰(音譯),我在2010年和2012年了解過農村生活污水連片整治工作,做了一些地方的調研,發現有很多后續的建設過程可能有建設,但后期沒有人管。浙江建立這么多的農村污水處理設施,目前運行狀況是什么樣的,現在正常運轉的比例有多少?
胡智鋒:跟公眾支持、政府重視是相關的。政府重視不夠,監管的時候,就會遇到很多問題,因此,我們在開始的時候就要讓群眾真正的感受我做的事情是好的,通過政府和農戶兩個層面解決建設的問題。
據了解,目前浙江省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有一些地方都通過社會化第三方招標的方法,引進一些比較好的公司保障運維,我覺得正常運行百分比是非常高的。
嘉賓:后期運行你講了有自己的運維公司,有建好就直接運維的,資金的來源是什么?
胡智鋒:我們在給省政府的一個關于運維的調研報告中,特別提到一定要納入到縣級財政運算管理中,這屆領導重視,可能下一屆領導不重視,我們要通過制度的保障,一定要從縣級財政中列出一個專門的預算項目,能夠保證5年以后、10年以后,只要預算在,肯定會有錢。
王強:PASG技術在綿竹農村污水處理中的實踐
四川省綿竹市環保局污控科科長王強著重分享了四川省綿竹市農村生活污水推廣,以及與中天藍瑞公司合作PASG技術和實施的過程。
圖為:四川省綿竹市環保局污控科科長王強
5·12后,挑戰激發的動力
要追溯綿竹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歷程,可能要追溯到5·12大地震, 5·12大地震中綿竹是重災區,距離汶川只有40公里。地震之后,綿竹20多個鄉鎮,90%都毀了,受到的損害是非常大的。但是經過江蘇全省援建,提供了比較充足的建筑與市政的規劃力量和有力的資金支持。綿竹開展了高效的重建,在重建過程中,因為綿竹地處川西平原,經過籌建以后全部進行了集中居住。在這種情況下,面源污染特別是生活污水的解決面臨很大難題,老百姓的訴求非常高,房子蓋好了,生活好了,但是周邊環境卻差了,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視這一問題,開始探索一種農村污染新的模式。
綿竹市在2008年大地震之前,縣、鎮及鄉村的污水處理還是空白。2008年到2009年震后陸續興建了首批污水處理廠站5個,總處理水量為15000噸/日,總投資金額為5300萬元。起初,綿竹市農村污水處理也走過一些彎路,想走高大上的路線,設計日處理量大概10000噸,由于水量不足等原因,建了以后基本沒有運行過,或者運行不充分。在此過程中,綿竹市政府嘗試了多種技術,從一些傳統處理工藝到當時比較先進的膜技術,通過建設和試運營的過程進行比選。這一批項目的普遍問題是造價較貴,運營的人力維護、能源消耗、維修保養成本都較高、難以做到經濟運營,顯然無法達到高效、長期、穩定的運營要求。
2009年,一種以PASG技術為核心的全地理、模塊化的分散式鄉鎮污水處理解決方案,經四川省環保局的推薦,進入了綿竹市政府的視野,經過多途徑對接和深入了解、現場工藝考察和數據分析,綿竹市決定采用PASG的解決方案建造3個鄉鎮污水的試點項目,水量總規模為2370噸/日。
首個PASG試點項目的建設
一個項目的落地,當地領導的重視很重要。當時中天藍瑞公司做了很多工作,包括現場實地考察、技術交流等,最后在眾多技術中脫穎而出。就是因為,他們在分析報告中,明確污水處理廠建好之后可以做到減排多少,這樣很多問題就一目了然了。
圖為:遵道污水處理廠
遵道鎮項目,是首個PASG試點項目,投資總額324.3萬元。項目在出水達標、建造成本、建設周期、占地面積、運營成本和運行穩定性方面均獲得較大成功。項目建成后的園藝化設計、無噪聲、無氣味等真實的環境效果,引起了當地和周邊政府及環保人士的注意。由于該項目的成功,市人民政府決定在全市的生活污水處理工作中,對PASG技術加大力度進行推廣,到目前為止已經和在建PASG工藝鄉鎮污水處理廠有6個,占整個全縣鄉鎮污水廠總數的70%。在農村污水處理過程中,不僅要做好水處理也要做好景觀,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沒有做遵道污水處理廠的時候,做了兩個項目,老百姓反對,前期花了很多錢,后來還是要被迫撤到很偏遠的農田里。遵道項目的建設,當時與百姓對話很多次,給百姓講解,帶他們到現場參觀,最后百姓同意了這個項目的建設。所以在之后的推廣過程中,我們堅持三位一體的聽政,項目的建設,老百姓參與很重要。開了聽證會以后,老百姓普遍開始接受,只要把景觀造好了,老百姓非常喜歡。
圖為:綿竹市廣濟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規模650噸,占地3畝,已經運行了一年多
綿竹市PASG項目實施經驗有四點經驗總結
一、項目解決方案的技術含量:能確保在水量水質變化的情況下穩定達標,少后期維護。
二、項目解決方案的經濟性:投資預算零占地或少占地,建設周期短,運營成本低,有利于無水資源的利用。
三、項目解決方案的環境影響:不造成污染搬家、不產生噪聲、廢氣、尾泥,與環境兼容或美化環境。
四、項目解決方案的系統實施:統一規劃,分批實施,集中管理,全面覆蓋。
PASG解決方案能成為綿竹的首選,首先是由于技術含量,14項專利,有穩定的達標保證(達到一級A)。其次是經濟性,節省管網投資,不占地表,建設周期3-6個月,運營費用低,可就近回用。再有其環境影響小、系統實施性強。
未來打開PPP平臺上城鄉一體化的大水務局面
制約整個鎮鄉污水處理的瓶頸,一個是資金,一個是管網。我們之所以能夠大量的推廣,在于當時重建過程中,江蘇幫助做了很多雨污分流的設施,我們有平臺大規模推廣鎮鄉污水處理。目前已經新建13座PASG鎮鄉污水處理廠,還有相關的一些設備配套的設施,大概整個投資會達到2個億。綿竹市政府與中天藍瑞正在探索共同在PPP平臺上打造城鄉一體化的大水務局面。
編輯:李曉佳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