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推進農村污染防治
10.防治畜禽養殖污染由市畜牧局負責于2016年6月底前完成畜禽養殖禁養區、限養區范圍的調整工作,并制定禁養區需關停或搬遷的養殖場(小區)、養殖專業戶清單以及關停或搬遷方案。南水北調匯水區及唐白河流域所在地的各縣(區)要嚴格按照《南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南水北調匯水區和唐白河流域禁養區內養殖場搬遷取締的實施意見》(宛政辦〔2016〕10號)要求,于2016年11月底前搬遷或取締禁養區內的畜禽養殖場(小區)和養殖專業戶;上述區域外禁養區內的養殖場(戶)由各縣(區)人民政府(管委會)負責于2017年年底前依法全部關閉和搬遷到位,且位于耕地內的養殖場各設施和構筑物要全部拆除,建筑垃圾清運后進行復墾,不能復墾的進行生態恢復,非耕地范圍內的養殖場養殖設施要全部拆除,其余構筑物可轉為其它對環境沒有污染影響的生產、生活用途。自2016年起,新建、改建、擴建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小區)要實施雨污分流、糞便污水資源化利用,并取得相應的環評審批。市畜牧局要進一步嚴格畜禽養殖場(戶)的管理工作,禁養區內一律不得新建畜禽養殖項目,已建成的一律予以取締。2016年12月底前,限養區和適養區內現有畜禽養殖場要依法完善環保設施,建設糞污治理設施,糞便制肥、廢水發酵后作沼液還田,做到綜合利用,不污染環境;散養密集區建設養殖小區,實施集中養殖,集中治污,杜絕零、散、亂的養殖現象,養殖小區外禁止畜禽養殖;新建養殖場必須嚴格執行《南陽市畜禽養殖發展規劃》、《南陽市畜禽養殖污染防治規劃》和環評及“三同時”制度,實施總量控制,以地定畜。
牽頭部門:市畜牧局
責任單位:各縣(區)人民政府(管委會)
配合部門:市環保局、農業局、國土資源局、財政局
11.種植業污染控制
由市農業局負責于2016年11月底前制定實施《南陽市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方案》,明確具體防治任務、完成時間、責任單位等,2016年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覆蓋率達到77%,主要農作物肥料利用率達到37%。到2020年,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覆蓋率達到90%以上,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40%以上。
牽頭部門:市農業局
責任單位:各縣(區)人民政府(管委會)
配合部門:市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局、環保局、水利局、畜牧局、質監局
調整種植業結構與布局。地下水易受污染地區要優先種植化肥藥量低、環境效益突出的農作物。在地表水過度開發和地下水超采問題嚴重的區域試行退地減水,發展節水灌溉,推廣抗旱節水品種,種植耐旱作物和經濟林。取用120米以內的中深層地下水灌溉項目一律不得新批;已批準的應逐步取締。
牽頭部門:市農業局
責任單位:各縣(區)人民政府(管委會)
配合部門:市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局、水利局
12.農村環境綜合整治
完善“以獎促治”政策,實施鄉村清潔工程,開展河道清淤疏浚,統一綜合整治連片村莊。優先治理鄉鎮政府所在地、美麗鄉村試點、循環經濟試點村、農村新型社區、遷村并點區域、移民安遷村、交通樞紐和工礦企業周邊、風景名勝區、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丹江口水庫匯水區及總干渠(南陽段)兩側,市界周邊等環境敏感流域、區域以及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的村莊,逐步在其他區域推進。
牽頭部門:市環保局
責任單位:各縣(區)人民政府(管委會)
配合部門:市財政局、住房城鄉建設委、水利局、農業局、畜牧局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大力推進鴨河口水庫沿岸,唐河、白河、湍河、淮河等轄區內主要河流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干渠兩側等重點區域所涉鄉鎮鎮區生活污水治理工程。2016年年底前,該區域所涉及18個鄉鎮要完成集鎮區生活污水收集和處理系統建設任務;2017年年底前,該區域所涉及的鄉鎮全部建成生活污水收集和處理系統并投運,確保鎮區生活污水經處理后達到受納水體功能區劃要求的排放標準。2018年起,其他有條件的村莊根據自身情況建設污水處理設施,確保生活污水不影響當地地表水水體功能。
牽頭部門:市住房城鄉建設委
責任單位:各縣(區)人民政府(管委會)
配合部門:市發展改革委、農業局、環保局、財政局
農村垃圾污染治理。在全市各鄉鎮鎮區實施農村生活垃圾污染治理工程。工程內容包括建造磚混結構垃圾池(或鋼質垃圾箱),設置鎮區垃圾中轉站,配備垃圾運輸車輛和保潔員。按照“戶收貯、保潔員集中、鄉鎮轉運、縣處理”模式,各戶生活垃圾定點投放至垃圾池(或垃圾箱),保潔員將每個垃圾池(或垃圾箱)的垃圾統一收集并集中送至垃圾中轉站,鄉鎮負責統一轉運至縣城垃圾場進行無害化處理。距離縣城垃圾場較遠、因運送成本高需自建垃圾填埋場的鄉鎮,必須規范設計建設,達到防滲和衛生填埋要求。2016年12月底前,各縣(區)須完成鎮區生活垃圾清潔工程建設任務的鄉鎮數量不得低于剩余鄉鎮總數的50%。2017年12月底,各縣(區)須完成全部剩余鄉鎮鎮區生活垃圾清潔工程建設任務。
牽頭部門:市住房城鄉建設委
責任單位:各縣(區)人民政府(管委會)
配合部門:市城管局、農業局
土壤污染治理。在全市開展測土配方施肥工作,按照敏感區優先的原則,以我市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淮源、鴨河口水庫、縣城飲用水源保護區,白河、唐河等主要河流兩側、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鎮區周邊的農田進行取土化驗,摸清土壤污染狀況,開發利用現有的測土配方施肥數據庫成果,通過田間試驗,設計不同作物的施肥配方,指導農民進行配肥施肥,大力進行示范推廣,至2017年12月底,全市農田全部實現測土施肥。各縣(區)在2016年—2018年分別完成總耕地面積30%、30%、10%的測土配方施肥任務。
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實施有機農產品種植基礎培育工程,2016年12月底前,10萬畝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通過國家有機認證,同時在水源區再新建以小雜糧、蔬菜等為主的10萬畝(淅川縣5萬畝、西峽縣2萬畝、內鄉縣3萬畝)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其他縣(區)鼓勵和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力推進化肥和農藥的減量化施用,引導和鼓勵使用有機肥、生物農藥,在有條件的地方積極創建有機農產品基地。2017年12月底前,全市通過國家認證的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達到30萬畝。
牽頭部門:市農業局、環保局
責任單位:各縣(區)人民政府(管委會)
配合部門:市發展改革委、商務局、質監局
(四)節約保護水資源,保障河流環境流量
13.控制用水總量
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制定我市主要河流水量分配方案,建立覆蓋流域和市、縣兩級行政區域的取用水總量控制指標體系,實施流域和區域取用水總量控制。各縣(區)要按照河流水量分配方案和取用水總量控制指標,制訂分年度用水計劃,并依法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年度用水實行總量管理。對取用水總量已達到或超過控制指標的縣(區),暫停審批其建設項目新增取水許可。新建、改建、擴建項目用水要達到行業先進水平,節水設施應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運;對違反“三同時”制度的,有關部門應責令停止取用水并限期整改。建立重點監控用水單位名錄。到2020年,全市用水總量控制在25.881億立方米以內;到2030年,全市用水總量控制在26.834億立方米以內。
牽頭部門:市水利局
責任單位:各縣(區)人民政府(管委會)
配合部門:市發展改革委、工信委、住房城鄉建設委、農業局
嚴格控制地下水超采。在地面沉降、地裂縫、巖溶塌陷等地質災害易發區開發利用地下水要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嚴格控制開采深層承壓水,地熱水、礦泉水開發要嚴格實施取水許可和采礦許可。加強對城市(鎮)規劃區內地下水抽采的監管。市水利局負責于2016年10月底前,制定公共供水管網覆蓋范圍內的自備水井(特殊用水除外)的封井方案,各縣(區)人民政府(管委會)開展自備水井封井工作,確保2017年年底前完成。由市水利局負責編制全市地下水利用和保護規劃、地下水超采區治理規劃及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受水區地下水壓采方案。堅決禁止未經審批鑿井開采地下水。2017年12月底前,由市水利局負責完成地下水禁采區、限采區和地面沉降控制區范圍劃定工作。市水文局負責開展地下水點位質量監測工作,密切監控地下水水質變化,負責完成地面沉降控制區范圍劃定工作。
牽頭部門:市水利局
責任單位:各縣(區)人民政府(管委會)
配合部門:市國土資源局、水文局、發展改革委、工信委、住房城鄉建設委、財政局、農業局、南水北調辦
14.提高用水效率
落實萬元國內生產總值水耗指標等用水效率評估體系,把節水目標任務完成情況納入縣(區)政府政績考核內容。將再生水、雨水和循環水等非常規水源納入水資源統一配置。到2020年,全市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比2015年下降25%以上。
牽頭部門:市水利局
責任單位:各縣(區)人民政府(管委會)
配合部門:市發展改革委、工信委、住房城鄉建設委
工業節約用水。加強我市鋼鐵、電力、造紙、化工、有色金屬礦采選、紡織印染、農副食品加工等高耗水、重污染工業行業用水管理、節水技術改造以及非常規水資源利用等措施,降低單位產品取用水量和排污量,完善取水、排污計量設施,加強對計量設施的監管,全面提高工業節水水平。開展節水診斷、水平衡測試、用水效率評估,嚴格計劃用水和用水定額管理。到2020年,電力、鋼鐵、紡織印染、造紙、石油石化、化工、食品發酵等高耗水行業達到國內先進定額標準。
牽頭部門:市水利局、工信委
責任單位:各縣(區)人民政府(管委會)
配合部門:市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委、質監局
強化城鎮節水。禁止生產不符合節水標準的產品、設備。推廣普及先進適用的節水工藝、技術和器具,推進節水型城市、單位(企業、小區、公共機構)創建工作,鼓勵推行一戶一表節水改造,推動建筑中水和污水再生利用設施建設。公共建筑必須采用節水器具,限期淘汰公共建筑中不符合節水標準的水嘴、便器水箱等生活用水器具。鼓勵居民家庭選用節水器具。對使用年限超過50年和材質落后的供水管網進行更新改造,到2017年,全市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控制在12%以內;到2020年,控制在10%以內。
牽頭部門:市水利局
責任單位:各縣(區)人民政府(管委會)
配合部門:市發展改革委、工信委、住房城鄉建設委、質監局
發展農業農村節水。積極推廣渠道襯砌、低壓管道輸水、噴灌、滴灌、滲灌等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完善灌溉用水計量設施,大力發展高效節水農業。發展規模化高效節水灌溉,推廣農作物節水抗旱技術。通過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建設高效輸配水工程、加強田間高效節水、推廣和普及農業節水技術等措施,全面提高農業節水水平。加強畜禽養殖節水技術推廣及設施改造。到2020年,大型灌區、重點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任務基本完成,全市節水灌溉工程面積達到312.04萬畝左右,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7。通過加強計劃用水和定額管理,全面普及計量設備,推行村鎮集中供水,合理利用多種水源等,逐步提高農村生活節水水平。
牽頭部門:市農業局
責任單位:各縣(區)人民政府(管委會)
配合部門:市畜牧局、水利局、發展改革委、工信委、財政局15.保障環境流量
加強水功能區監督管理,合理確定水域納污能力,嚴格入河湖排污口監督管理,強化排污口設置審批。未經水行政主管部門同意,不得設置入河排污口;對排污量超出水功能區限制排污總量的地方,停止或限制審批新增取水和新建、擴建入河湖排污口。
加強水質水量聯防聯控,保障河流生態流量。實施鴨河口水庫向唐河流域水資源補給工程。以保障水環境質量達標為目標,完善水量調度方案,采取閘壩聯合調度、生態補水、水資源置換等措施,合理安排閘壩下泄水量和泄流時段,滿足河湖基本生態用水需求,重點保障枯水期環境流量。市水利局負責江河湖庫水量協調調度管理,發揮水庫閘壩等控制性水利工程在改善水質中的作用。
牽頭部門:市水利局
責任單位:各縣(區)人民政府(管委會)
配合部門:市環保局、財政局、住房城鄉建設委
16.加大濕地和水生態系統保護力度
禁止侵占自然濕地等水源涵養空間,已侵占的要限期恢復。在繼續完善建設現有濕地保護區和濕地公園的基礎上,擴建一批濕地保護區和濕地公園。2016年10月底前,白河左岸市區段開始規劃建設濕地;由市林業局負責在唐白河流域和南水北調水源區開展濕地調查、保護與修復,加大退耕還林、還草、還濕力度。在湍河、西趙河(鎮平)、鴨河、黃鴨河、溧河、默河、唐河、東趙河(含柳河)、潘河、清桐河、澗河和三夾河等重要流域開展濕地調查和保護,規劃建設濕地,利用濕地系統中的植物、基質、微生物以及眾多環境因子,對水中污染物進行降解、凈化,改善水質和生態環境。實施最嚴格的濕地開發政策,所有濕地禁止房地產開發、工業生產、建設大型娛樂設施、采石、采砂、取土,禁止傾倒、堆放垃圾以及其他廢棄物等改變濕地屬性、破壞濕地的行為。各縣(區)濕地調查與規劃必須于2016年11月底前完成并報市環保部門備案。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總干渠(河南段)沿線兩側營造寬防護林帶和高標準農田林網,構建南水北調中線生態走廊。
牽頭部門:市林業局
責任單位:相關縣(區)人民政府(管委會)
配合部門:市住房城鄉建設委、發展改革委、環保局、農業局、水利局、南水北調辦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