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這是因為在其他行業中購買服務的時候,用戶自己有權力去根據體驗來決定選擇誰的服務。而環保這樣一個公共服務上,政府的人在購買服務的決策中,雖然自身也是受益者,但可能更多考慮到決策的安全性,這就帶來購買決策和用戶體驗之間的分離,也導致環保行業的發展產生了一個非常特殊的問題。在這里我們也希望今天在座的很多專家,政府部門一起為產業更健康的發展,做出思考和努力。

中國的制度環境下我們還會面臨到的一個問題,就是政策驅動。其實美國的環保市場也是政策驅動的,但中國的政策驅動會來得特別迅猛。比如我們的水、土壤、大氣三個十條,瞬間催生了數以萬計的市場??梢哉f整個環保產業其實還沒有做好準備,巨大的市場就撲面而來了。
比如“水十條”在2015年推出來的時候,就規定2017年就要消除特定城市的黑臭水體,2020年,地級市90%以上的河道都要達標。這在短期內形成了巨大的市場,而長遠看,這樣猛烈的政策催生的往往都是有斷崖的市場。為什么鋼鐵、水泥等等很多行業出現了產能過剩,這些行業都存在一種政策催逼下的產業發展,而遭遇市場斷崖后就出現了過剩。
今天環保的政策驅動非常猛烈,那么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怎么辦呢?我們是不是就不要做呢?恰恰相反。在這樣的市場形勢之下,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更富有創新和變革的精神,要對未來做出前瞻性的判斷,這是環保企業家應有的責任與擔當。

以博天環境為例,我們正是因為積極地去擁抱變化,去回答時代的難題,才有了不斷的發展壯大??梢哉f,創新和變革正是博天這些年高速前行的動力源泉。在2007年,博天的合同額只有0.6億,十年的發展,現在博天一年的新增合同額超過了100億,規模上有了大約167倍的成長。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對未來做出判斷,不斷去調整企業自身。

博天環境的發展,從最開始工業和市政水處理的雙輪驅動,到后來因為不僅要解決污水的處理,還包括環境的監測檢測、裝備制造、土壤修復等等,當預判到這些環保新興的市場需求將越來越多的時候,我們確立了水業關聯的多元化戰略,延伸出設備供應、技術服務、設計咨詢、投資等等,形成了更為完整的生態鏈,能夠帶來從工程、運營、生態、到家庭環境的各類服務,繼續驅動著公司的成長。
但是我們發現這樣依然不能覆蓋未來的需求?,F在,我們走到了第三個階段,要成為一個賦能型的組織。

目前社會對于環境服務有什么樣的需求?
一方面中國面臨到很多的環境問題,政府的環境管理制度也做出了積極的改變;另外一方面,民眾對于生活品質的追求也是越來越高,對社會發展提出了新的需求。
在去年3月,環保部提出環評向排污許可證制度的轉變,這個環境管理制度的轉變帶來了巨大的市場。我們現在有幾百萬個固定污染源,大家想想每一個固定污染源,每年如果花30萬來自證清白,證明符合排放標準,那就是幾千億的市場。這個制度的推進,需要政府職能的轉變;市場的需求,則在倒逼整個產業監測檢測的能力的提升,需要產業整個生態鏈的演化。
但回到剛才提出的問題,面對這種政策催逼下的市場,企業是不是還要從慣性思維出發,簡單地去擴張人員,擴大產能來跟進這個市場?
在思考未來的時候,我們必須既要看到政策的市場需要,又要考慮到人的成長和年輕人未來生活方式的追求。
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不愿意接受公司每天讓你打卡之類的管理約束,希望更加自由、獨立的自我管理。上午我參加綠巢的創業創新大賽,看到很多年輕人,他們都在積極的探索關于創業的未來。

所以我提出環保行業可以通過S2b2B的天際網絡模式,通過這樣一個網絡平臺建立賦能型的組織,幫助個人成為一個小的創業組織(b),用這樣小的創業組織來服務我們大的客戶(B),從規劃、咨詢、設計甚至研發,在平臺上都可以得到支持。我們今天需要坐在這里來討論這樣一些問題,但如果可以通過平臺,也許有的朋友就不一定從美國來到現場,可以實現在平臺的互動和交流。
所以當環保行業面臨這樣的變化,我們談論它的創新與發展,我們一定要理解這個產業,理解中國社會正在發生的變化和趨勢,我們要理解作為人,特別是年輕人,對未來生活的追求是怎么樣的,真正的思考這些,我們的創新才是符合未來的。
對于未來,博天環境提出了“藍色品質,綠色未來”的追求。我們為什么說追求的是藍色品質?因為藍色,會讓人聯想到科技,想到匠心,想到創新,我希望通過我們博天的創新,讓社會的發展擁有藍色品質,共享綠色未來!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