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農村環境綜合整治
加快農村生活污水集中處理設施的建設,結合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突破行動,以精準扶貧片鄉、“插花型”貧困鄉和重點建制鎮為重點,按照農村污水處理“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的原則,加快農村生活污水集中處理設施規劃建設(市環保局、市建設局牽頭,市發改委等參與)。
推動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和服務向農村延伸,依托城市及重點建制鎮污水處理設施,加大重點建制鎮污水管網建設,將具備接入條件的城郊村、樓居式中心村生活污水全部納入城鎮污水處理系統進行處理。2018年底前,城郊村、樓居式中心村污水全部實現集中收集處理、達標排放(市建設局牽頭,市發改委、環保局等參與)。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開展農村小型河流河道清淤疏浚、生活垃圾集中處置和改水改廁等美麗鄉村建設工程(市委農辦牽頭,市建設局、環保局、水務局、農牧局等參與)。
逐步擴大農村環境連片綜合整治范圍,重點解決嚴重危害農村居民健康、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環境問題,積極推進國家級、省級生態鄉鎮創建;完成國家、省上下達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任務(市環保局牽頭,市建設局、水務局、農牧局參與)。
(五)水生態保護
1.合理配置水資源
加強水資源統一配置和分質利用。制定非常規水源統一配置規劃,因地制宜、有計劃地將再生水、雨水、微咸水和礦井排水等非常規水源納入水資源統一進行配置。2018年全市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分別控制在296立方米/萬元、76立方米/萬元以內(市水務局牽頭,市發改委、工信委、建設局、農牧局等參與)。
嚴格控制水資源配置定額。制定實施高檔洗浴、洗車、高爾夫球場、人工滑雪場等特殊行業用水定額;鼓勵有條件的縣市區制定嚴于省級標準的用水定額(市水務局牽頭,市建設局、工信委等參與)。新建、改建、擴建項目用水要達到行業先進水平,節水設施應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運(市水務局、工信委、建設局等牽頭,市發改委參與)。
2.抓好工業節水
開展節水診斷、水平衡測試、用水效率評估,督促各行業嚴格執行行業取用水定額標準,對照國家鼓勵類用水技術、工藝、產品和設備目錄,引導支持工業企業提高廢水重復利用率,明確各行業廢水深度處理要求,減少新鮮用水量。加強用水企業水計量器具配備管理,開展用水定額對標、節水型企業創建等工作(市工信委、水務局牽頭,市發改委、建設局、質監局等參與)。
3.控制用水總量
嚴格控制用水總量。2018年,全市用水總量控制指標控制在24.30億立方米。建立重點用水戶和大型灌區的監控信息名錄,明確水功能區納污能力、核定年度目標任務(市水務局負責)。
4.提高用水效率
按照國家年度投資計劃下達情況制定年度工業、農業等方面用水效率目標,明確年度農業節水改造目標、節水灌溉目標和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通過停止灌溉或退減灌溉面積等措施,退減水量。2018年底前,通過停止灌溉退減13萬畝灌溉面積,退減水量0.62億立方米。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6以上(市水務局、農牧局牽頭,市發改委、工信委、建設局等參與)。
5.完善水資源保護考核評價體系
嚴格執行“河長制”。按照河湖保護規劃和年度實施方案,治理好河流、湖庫、濕地等,嚴格水域岸線等水生態空間管控,嚴禁以各種名義侵占河道、圍墾湖泊、非法采砂。按照地表水功能區劃水質目標要求對各河流河段進行分類管理,開展治理工作(市水務局牽頭,市發改委、工信委、建設局、國土資源局、農牧局、環保局等參與)。
核定水功能區納污能力。2018年底前,完成全市32個水功能區(河段)納污能力核定,對排污量超出水功能區限排總量的地區,限制審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排污口(市水務局牽頭,市發改委、工信委、建設局、農牧局、環保局等參與)。
完善水資源管理及績效考核辦法。將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和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作為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用水效率評估體系的約束性指標,按年度對各地進行績效考核,年內完成相關工作(市水務局牽頭,市發改委、工信委、建設局、農牧局等參與)。
開展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每年開展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對水資源開發利用、用水效率、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相關控制指標完成情況及制度措施進行檢查、考核和評價(市水務局牽頭,市發改委、工信委、建設局、農牧局、環保局等參與)。
6.嚴控地下水超采
完成已建機井排查登記,建立信息名錄數據庫。按照未經批準的和公共供水管網覆蓋范圍內的自備水井年度關閉方案,完成年度關停任務,確保2020年底前全部關停(市建設局負責,市水務局配合)。嚴格落實地下水禁采區、限采區劃定的年限和地下水超采區壓采實施計劃,逐步實現地下水采補平衡,年內完成壓采計劃任務(市水務局負責)。
嚴格控制地下水開采。嚴格控制開采深層承壓水,地熱水、礦泉水開發應嚴格實行取水許可和采礦許可(市國土資源局、市水務局牽頭,市發改委等參與)。
建立地下水水位、取水總量雙控指標體系。在保持合理生態水位前提下,將地下水可開采量分解到縣級行政區和主要水文地質單元,逐步建立全市開發利用地下水水位、取水總量雙控制約束指標體系,2018年底完成相關工作(市水務局牽頭,市國土資源局等參與)。
7.科學確定生態流量
水利水電設施管理單位要充分考慮下游生態用水需求,科學確定生態流量。水電梯級開發程度較高的河流,要優先在重點保護、珍稀瀕危和特有水生生物棲息地所在河段建立水電站群生態調度監控系統。將水功能區(河段)生態流量(水位)作為流域水量調度的重要參考,加強流量監管,保證生態下泄流量。因生態流量不足造成考核斷面水質無法穩定達標的河流河段,應通過水量調度等措施確??己藬嗝嫠|穩定達標。制定江河湖庫水量調度管理及生態流量保障措施。根據調查評估報告,制定江河湖庫水量調度管理及生態流量保障方案,明確江河湖庫水量調度管理及生態流量試點地區和河流等方面的年度任務安排(市水務局負責,省疏管局、討管局、市黨管局、市環保局等參與)。
編輯:汪茵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