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開展生態循環農業示范行動。鼓勵生態循環農業發展基礎較好的縣(市、區),統籌規劃產業布局、技術模式、科技支撐、服務設施和配套政策,形成縣域大循環,整建制創建生態循環農業示范縣。到2022年,創建省級生態循環農業示范縣30個。依托各類現代農業園區、優勢農產品主產區和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合理布局生態循環產業和生產模式,形成區域中循環。到2022年,創建省級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區100個。依托生態環境好、科技含量高、輻射帶動強的農業生產基地,集成推廣生態循環農業技術,建立一套成熟的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實現基地小循環。
五是開展漁業生態養殖和污染治理。實施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有序修復漁業生態鏈。支持建設黃海冷水團深遠海智能化生態牧場,打造全國海洋冷水魚類規模化綠色養殖示范基地。加強漁業養殖污染治理,探索實施漁業養殖總量控制制度,全面清理開放性湖泊、飲用水源地網圍網箱養殖。推廣生態養殖模式,加強養殖尾水排放監管,池塘和工廠化養殖實行達標排放。加強近岸海域水產養殖監管,優化海水養殖布局,建設全國優質高端水產品生產供應區、漁業轉型升級先行區、漁業科技創新先導區、漁業生態文明示范區。到2022年,有序推進近海至深度50米以內海底漁業開發,建設60個省級以上海洋生態牧場綜合體。
六是加強耕地資源保護和質量提升。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將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納入政府耕地保護目標責任考核和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積極開展國土資源節約集約示范省和模范市、縣(市、區)創建工作,總結推廣節地技術和節地模式。完善耕地占補平衡責任落實機制,保證建設占用耕地及時保質保量補充到位,確保劃定的9584萬畝永久基本農田紅線不動搖。深入實施耕地質量提升計劃,擴大實施規模,推廣秸稈還田、土壤改良、病蟲害綠色防控等綜合配套技術。積極穩妥推進耕地輪作試點,加強輪作耕地管理,加大輪作耕地保護和改造力度,優先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范圍,實現用地與養地結合,多措并舉保護提升耕地產能。全面推進建設占用和工礦企業生產建設活動占用耕地耕作層土壤剝離再利用。加大土地整治力度,大力實施中低產田改造工程,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到2022年,全省建成高標準農田6000萬畝以上。
七是開展農用地土壤污染防治行動。按照《山東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切實加強農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開展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摸清全省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狀況,劃定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實施分類管控。以典型工礦企業周邊農區、大中城市郊區、高集約化蔬菜基地等土壤污染風險區為重點,開展農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修復工程試點,比選形成一批成本低、效果好、易推廣的適用技術。針對典型作物和污染物,建設耕地污染綜合治理與修復示范區,因地制宜選擇外源污染隔離、灌溉水凈化、低積累品種篩選應用、水肥調控、土壤調理、替代種植、秸稈回收利用等技術,逐步實現農作物安全生產。到2022年,全省土壤污染加重的趨勢得到初步遏制。
(三)加大鄉村生態保護與修復力度。深入實施鄉村生態保護和修復,積極推進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完善生態系統保護制度,促進鄉村自然生態系統功能和穩定性全面提升,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重點實施10項工程:
一是實施采煤塌陷地治理工程。科學編制全省采煤塌陷地綜合治理專項規劃,加快建立全省采煤塌陷地動態監控系統,啟動煤礦開采損害預評估。2018年全省完成9萬畝采煤塌陷地治理任務。啟動章丘、滕州、鄒城、肥城、鄆城和齊河等縣(市、區)塌陷地治理項目。推進煤炭企業轉型升級,積極申報采煤塌陷地綜合治理新舊動能轉換重大項目。
二是實施重點流域環境綜合治理工程。組織開展并完成云蒙湖、巨淀湖、白云湖、峽山湖、雪野湖等水質達到或優于Ⅲ類的湖庫生態環境安全評估工作,收集調查范圍內生態系統安全資料,制定實施生態環境保護方案。開展重點湖庫水華防控研究,篩選典型重點湖庫,通過監測和評估,分析水體現狀,對比研究不同地域間水體成因和影響因素的差異性,制定水體防控方案,為開展水體預警和控制提供依據。在重要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探索發展環水有機農業,控制種植業面源污染。
三是實施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
1.魯中南低山丘陵土壤保持區。以小流域治理為主,形成坡面防護、坡面徑流調控和溝道綜合防護相融合的綜合防護體系,引導和擴大經濟林建設,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脫困,積極開展“四荒”治理,營建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養林,對現有防護林開展封育保護,在水源區上游和城市郊區積極推進生態清潔流域建設。
2.膠東半島丘陵蓄水保持區。以小流域治理為主,形成坡面防護、坡面徑流調控和溝道攔蓄防護相融合的綜合防護體系,涵養水源,蓄水攔沙,減少土壤侵蝕,保持梯田工程效益的正常發揮。
3.渤海灣生態維護區。著力改造鹽堿地和荒灘,營建農田防護林,多措并舉增加地表植被覆蓋,增強防風固沙能力、抵御風旱自然災害能力、土壤肥力和土壤抗蝕能力,努力消除引黃泥沙堆積侵蝕危害。
4.黃泛平原防沙農田防護區。以防風固沙、營造林帶林網、治沙改堿為重點,搞好溝、渠、田、林、路、村統一規劃,重點開展農田防護林建設,逐步形成網、帶、片、點結合的防護林體系,增強防風固沙能力和抵御風旱自然災害能力,輔以整地改土,增強土壤肥力和抗蝕能力,積極實施“上糧下漁”工程,增加經果林建設規模,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消除風沙災害,實現林茂糧豐、環境優美的目標。
四是實施森林生態修復與保護工程。依托沿海防護林、長江淮河流域防護林等國家重點林業建設工程,以魯中南山區、魯東丘陵區為重點,以小流域為單元,加快宜林荒山、荒坡、荒地、荒灘國土綠化。充分利用不適宜耕作的土地、未利用土地開展植樹造林,增加森林植被。對植被稀疏、立地條件較差的宜林荒山進行封山育林,依靠自然力量加快綠化進程。加強對未成林地、疏林地補植補造,加快植被恢復。
五是實施退耕還果還林工程。按照全國退耕還林工程建設規劃和我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在確保完成全省耕地保護目標任務的前提下,對25度以上陡坡耕地、嚴重沙化土地、重要水源地、嚴重污染的耕地等實施退耕還果還林。堅持因地制宜,宜林則林、宜果則果、宜花則花、宜苗則苗,大力推行林果、林藥、林苗、林菌等立體種植模式,提高綜合效益。通過退耕還果還林工程,建設一批高標準名特優新林果生產加工基地,提高名優林果產品的生產供給能力,帶動農民就業增收。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