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召開的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指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使綠水青山產生巨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使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長江擁有獨特的生態系統,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寶庫。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發出這一號召至今已近3年。另一時間節點是,到2020年,全國“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距驗收也只有2年多時間。這兩個時間節點告訴我們,至2020年,必須用長江水質改善的成果對長江大保護的號召給予回應,為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長江行動畫上句號,時間逼人,長江治污行動頂層設計刻不容緩。
一、基本要求
圍繞污染防治攻堅戰的總目標,長江治污行動一要體現“共抓”,各部門形成合力;二要“系統”,從山頂到海洋統籌;三要體現“調度”,全流域電力、水量資源利用均應生態調度;四要體現“指標”,突出氮磷污染物流域總量控制;五要體現“行動”,流域、區域、設施三個層次均為一市一策。
必須強調的是,對長江治污行動進行科學研究的目的是形成決策行動,見諸綜合效益,而不是純學科研究或某種污染物遷移轉化規律的研究。例如,從山頂到海洋統籌,涉及滇池、洞庭湖、鄱陽湖、巢湖、太湖五湖與長江的關系,在各學科研究尚未獲得共同認識之前,決策研究則應立足于制定五湖富營養化評價標準,和中下游飲用水源地富營養化防治,開展氮磷污染物流域總量控制行動決策研究。又如全流域電力、水量資源利用生態調度,無需再開展三峽水利樞紐的利弊評價研究,只需正視三峽水利樞紐已產生的水文情勢和節律變化影響,從污染防治、生態保護的需求提出調度要求,利用三峽及以上河段已存在的水工建筑物實現生態流量需求。又如做出“一市一策”的結論,必須從開列環境問題清單、提出解決問題順序,比較不同解決方案,優化技術經濟投入、評估投入產出效益等方面給城市畫像、出點子,不能脫離區域和城市特點,這是“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的具體行動。
二、標志性任務
在2020水污染防治攻堅戰長江治污行動中,最具標志性的任務是構建長江流域水文水質數據云平臺,因為共抓大保護要從數據共享證明形成合力,實現從山頂到海洋的水文、水質、污染源及海洋數據的全覆蓋和全收集,形成跨部門、跨區域、跨水域的目標管理平臺架構。以長江治污行動決策需求為導向,匯集長江近800個控制單元資料為基礎,劃分三峽以上和三峽以下兩大區域,預留滇池、洞庭湖、鄱陽湖、太湖、巢湖接口,預留40個主要城市水質提升行動接口,建立4+1的數據云平臺結構,4為原始數據采集與匯聚層、數據優化與數據湖建設層、長江水質目標管理支持大腦,和長江水質提升綜合決策平臺;1為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展示體系。以各部門、各省及沿江40個駐點城市數據為對象,采用終端采集、數據交換、網絡交互等手段,實現水文、水質等相關數據搜集,打通各部門、各行業信息孤島和共享壁壘。
除了數據共享要求,還需要不同專業共同出力,例如長江流域數據優化與數據湖建設,需要在原始數據收集的基礎上,采用清洗、融合、歸類、分割等方式對數據進行優化,以大數據建模為核心,統一數據格式和標準,建設不同尺度下(不同級別流域及控制單元、不同級別行政區)的結構化數據庫和數據倉庫。以非定制科研和水質目標管理需求為主,集合原始數據(結構和非結構數據)、基于控制單元的結構化數據、大數據算力云數據構建長江流域數據湖(Hadoop集群)。建設大數據算力云,采用大數據挖掘技術、分布式計算引擎、GPU、分析沙箱等技術,實現以數據產生數據、讓數據發現問題的功能。
最困難的是第一步,跨部門、跨區域數據實現共享和無縫連接,才是共抓大保護的實際行動。建設長江水文水質數據云平臺成功邁出第一步后,后續的長江全流域全過程水質目標決策支持系統和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展示系統才有可能呈現作用,標志性成果才能真正成為標志。
三、行動主線
長江污染防治行動的主線是確保長江納污能力不超標。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囯務院辦公廳要求生態環境部“確定大氣、水、海洋等納污能力”,“提出實施總量控制的污染物名稱和控制指標”,首先應該在長江實現。由于長江納污能力的確定離不開長江生態流量,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也同時下達水利部指導各部門確定生態流量的職責。由于納污能力的確定依據長江流域水質標準和湖泊富營養化評價標準,依據排污方式和排污布局,在給定質量標準條件下,限定長江流量條件和排污條件下,確定長江所能容納的各類污染物最大數量。由于此項工作不是單純計算一個數值,而是把質量標準、生態流量、工業布局、結構調整、增長方式、排放標準、總量控制等要素連接為一個質量目標決策系統,循環往復設置不同情景進行目標和指標系統決策,并付諸行動,所以將其定為長江治污行動主線。
構成這條主線的主要工作包括:
1、制定長江流域湖泊富營養化評價標準、水源地保護水質標準、長江流域氮磷污染物總量控制標準、長江流域沿江省市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用質量標準引路,排放標準區別區域差異,形成長江流域分區分段執行的執法標準。
2、確定長江干流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生態流量需求,長江干流及河口、近岸海域水質控制(特別是氮、磷)的生態流量需求,改善江湖關系及兩岸濕地保護的生態流量需求,并從三峽以上水電站聯合生態調度尋求解決方案。
3、提出長江工業園區布局和全過程控制技術,集成工業、農業、城市污水處理廠、城市黑臭水體及一次性塑料用品白色污染控制的各類先進技術,從源頭控制、清潔生產、提標改造、淘汰替代、循環利用等方面實現污染控制目標有效改善,使排放標準有達標技術、質量標準體現目標導向。
4、沿江主要城市在全流域優化分配納污能力、各區域優化分配技術經濟投入的基礎上,實現一市一策,有針對性的制定區域行動方案和工程設施規劃,真正落實環境質量為核心,消減污染物投資方案最優化,使各部門共抓大保護的決策有強有力的沿江城市行動作為基礎。
編輯:汪茵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