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生活污水處理的衍生品,近年來污泥產量不斷攀升。據估算,大約1萬t生活污水可產生5~8 t市政污泥,預計到2020年,我國市政污泥產量將達到6 000~9 000萬t。如何妥善處理處置這些市政污泥,已成為建設完整城市污水處理廠,提高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
污泥處理“十三五”規劃目標中提到,“十三五”期間應堅持無害化原則,結合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因地制宜選用成熟可靠的污泥處理處置技術,鼓勵采用能源化、資源化技術手段,盡可能回收利用污泥中的能源和資源。污泥焚燒作為一項比較徹底解決城市污泥的處理技術,具有減容、減重率高,處理速度快,無害化較徹底,余熱可用于發電或供熱等優點,符合污泥“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要求。以上海為例,在中心城區推動污泥獨立干化焚燒項目的同時,在郊區積極實踐生活垃圾爐排爐協同焚燒污泥,協同焚燒技術已被列入上海解決污泥難題的日程表,并得到成功有序地推進。
1 生活垃圾爐排爐協同焚燒污泥
上海早在2015年已全力推進郊區生活垃圾焚燒廠建設,在經過現場調研、充分比選、中試實驗、工程在線效果驗證等扎實工作基礎上,松江區、奉賢區、金山區確定采用污泥協同焚燒工藝,基本解決三區近期污泥處理問題。同時,為破解上海中心城區污泥難題、減輕老港污泥填埋壓力、釋放老港“百年固廢保障基地”功能,建設中的老港焚燒廠二期工程也同步考慮了污泥協同焚燒(預留接口)。污泥協同焚燒示意圖如圖1所示。
1.1 污泥協同焚燒存在的問題
(1)國內污泥協同焚燒尚處于起步階段
污泥干化焚燒為國外發達國家率先采用,如德國、日本早在2010年時污泥焚燒比例已達53%和68%;2005年10月,瑞士明令禁止污泥土地回用,未來將全部采用污泥焚燒。目前,以上海污泥為例,污泥干化協同焚燒技術作為郊區污泥處理的主要方式。其中金山區、松江區污泥項目已投入運行一年多,奉賢區項目正在調試中。
(2)由于焚燒爐垃圾量超負荷以及污泥摻燒比受限等原因,需要進一步優化相關工藝
一方面,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鎮生活垃圾的清運量快速增長(年增長率約3%~6%),作為垃圾焚燒廠首先要保證垃圾處理負荷,因此在垃圾產量高峰時段,難以保證污泥的全量處理。
另一方面,當污泥摻燒比過高時,容易出現爐膛結焦和鍋爐積灰現象,大大增加了檢修時間和頻次,難以確保連續8 000 h/年的穩定運行要求。金山區現場反饋,爐膛內壁結焦達30 cm,須三個月打焦一次;余熱鍋爐積灰,清灰頻率增加。松江區焚燒廠也存在余熱鍋爐積灰加重的情況。
再者,《生活垃圾清潔焚燒指南》中提出污泥摻燒比不宜超過7%。協同焚燒規模受到限制,往往難以覆蓋污泥全量處理需求。
1.2 污泥協同焚燒工藝技術優化
(1)鍋爐結焦、積灰測試分析
當污泥干化至含水率為30%~40%以下時,污泥粘性低、顆粒度細,進入爐膛后由于風壓較大,迅速被沖入二燃室,會產生較多飛灰。同時污泥中堿金屬含量高,在高溫下易熔化,再在爐膛壁上冷卻凝固,引起結焦。通過爐膛焦塊組分、熔點測試,發現深度脫水污泥灰熔點較低(1 000 ℃),而垃圾焚燒爐內溫度超過1000℃,因此容易發生結焦現象。
(2)開展污泥造粒實驗
對干化污泥進行造粒技術改造,不僅方便運輸,還能有較好防積灰效果的同時,使吹到爐膛壁上的污泥灰分減少,結焦問題也有所改善。
(3)上游污泥脫水藥劑控制
污水廠常用的深度脫水調理劑中Ca、Fe含量較高,不利于結焦控制。從協同焚燒角度考慮,需開發新型脫水調理劑,要求藥劑既能增加脫水效果,又能保持較高的灰熔點(超過1 100 ℃)。初步研究認為,Al、Si元素有利于提高灰熔點。
(4)形成系列控制技術
通過以上測試和實驗、對污泥干化協同焚燒項目運行優化,充分掌握污泥結焦特性,開展污泥結焦控制研發,形成一系列結焦控制技術(污泥脫水藥劑控制技術、污泥抗結焦藥劑、摻燒污泥含水量優化、污泥造粒摻燒技術、焚燒爐優化控制技術),以保障垃圾焚燒爐的安全穩定運行。
1.3 其他需開展的技術研發
(1)面向生活垃圾爐排爐的污泥脫水(不含氯藥劑)和余熱干化技術。
(2)高效低漏渣爐排爐(針對高含砂量污泥摻燒易導致焚燒爐磨損、爐排漏渣等問題)工藝技術和裝備。
(3)生活垃圾協同焚燒污泥的煙氣污染物控制技術。
(4)污泥冷凝水和焚燒廠滲濾液協同處理工藝。
(5)高濃度惡臭氣體組合控制技術。
2 污泥協同焚燒的幾點啟發
2.1污泥獨立干化焚燒與垃圾焚燒廠共建
建議采用污泥獨立干化焚燒與垃圾焚燒廠共建模式。采用污泥專用焚燒爐為主、垃圾焚燒爐為輔解決協同焚燒超負荷運行問題,同時,通過共用煙囪、水處理系統、蒸汽發電系統、臭氣處理系統、灰渣處理系統等方法,將污泥獨立干化焚燒產生的廢水、廢氣和廢渣等廢棄物與垃圾焚燒產物一并處理、蒸汽統籌發電和余熱利用,大大節省工程投資,環保性能也更佳。這樣做工藝更成熟、更可靠,真正做到優勢互補。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