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以“迎接新時代,技術再出發”為主題的2018(第十屆)上海水業熱點論壇在上海舉行。
技術聯通未來,市政污泥處理處置開啟系統化、生態化、智慧化之路。上海城投水務(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上海城投污水處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麥穗海在論壇上分析了污泥處理處置技術與管理中的十大誤區。
上海城投水務(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上海城投污水處理有限公司董事長
污泥處理處置背景
麥穗海首先簡單介紹了污泥處理處置的背景,目前全國污泥處理處置規模巨大,但安全處置率低。其中,上海的污泥處理處置總量大、增長快,但處置方式單一、不可持續。
據建設部,2017年,全國處理污水量達1.78億立方米每天,污泥產生量以含水率80%計,總量超4000萬噸每年,隨著污水處理量增加及污水廠提標,預計2020年將突破6000萬噸每年(80%含水率)。
至2017年,據E20環境平臺統計,全國污泥無害化處理率平均率不足30%(無害化處置中填埋方式就占65%以上),其余大部分未能進行規范化、有效處理處置,“二次污染”嚴重,對生態環境產生嚴重威脅。
他提到,污泥處理處置遵循“減量化、無害化、穩定化、資源化”原則,目前主要是減量化,資源化是方向。
污泥處理處置瓶頸
目前污泥處理處置發展很快,但真正在運行的工程到底怎么樣?麥穗海認為,目前污泥處理處置存在以下幾大瓶頸:規劃滯后、泥水氣不同步;投資薄弱、工程設施短缺;路線不暢、處置方式單一;設備多樣、設備選型模糊;系統復雜、運能達標困難。
污泥處理處置的十大誤區及思考
盲目一味地進行大面積工程建設會帶來很多問題,麥穗海著重強調了污泥處理處置存在的十大誤區,并提出了自身的思考。
誤區一
表象:規劃、標準“配置齊全”。目前污泥處理處置專業規劃滯后,污泥焚燒煙塵排放標準、生產過程臭氣控制標準等污泥處理處置標準滯后,政策保障支撐體系滯后。
分析:由于對污泥處理處置問題的整體性思考滯后,復雜性準備不足、前瞻性不夠。污泥處理處置相關標準所涉參數研究及積累時間周期較長,政策保障支撐體系行業協調工作量大,如:水務、建設、環保、環衛、農業等。
建議:加快規劃和標準實施,污泥處理處置專業規劃是行業發展綱領,應前置、足量擬定,加快實施。污泥處理處置相關標準應有前瞻性、預見性,嚴格遵從。政策保障支撐體系宜服務污泥處理處置設施高效、穩定、安全運行,協調落實
誤區二
表象:泥水氣處理“協調推進”。區域環境治理過程中“重水輕泥”,污泥處理處置中的臭氣處理設施不同步規劃、不同步建設、不同步調試、不同步投運,因鄰避效應而導致因小失大,使得污泥處理處置主體設施不能投運。
分析:問題不能協同解決。區域環境治理過程中僅重點解決較易解決問題,如:水處理、營養元素去除等。人們普遍認為臭氣處理設施是附屬設施,其規劃、建設、調試等不夠重視。
建議:泥水氣處理須同步。區域環境治理過程中須“泥水共重”,污泥處理處置設施與臭氣處理設施在專業規劃中應同步規劃;在項目實施中須同步建設、同步調試、同步投運。
誤區三
表象:污泥“四化”“實踐到位”。污泥“減量化、無害化、穩定化、資源化”“四化”目標沒有整體考慮,目前僅“減量化”為主,“資源化”懸空。部分項目規劃“四化” 目標時過度強調“資源化”,忽視其他目標規劃的“資源化”目標只能部分實現。
分析:“四化”目標實施條件各異。減量化以去除污泥中水分為主,比較容易實施,大多落地;穩定化以消除污泥生物活性為主,較易實施,較多落地;無害化以去除污泥中重金屬、致病菌為主,較難實施,部分落地;資源化以提取污泥營養元素、能源等為主,技術要求高,較少落地。
建議:統籌考慮,優化“資源化”落地。首先,污泥“四化”目標應統籌考慮,協調落實,合理分配各目標投資。其次,應優化“資源化”目標方向:建議加快污泥建材利用等資源化處置方式研究和應用,建議綜合利用污泥中氮、磷資源,建議提取利用污泥中碳資源,克服污水處理工藝中碳源不足。
誤區四
表象:污泥處理處置“銜接順暢”。污泥處理大干快上,產物處置空中樓閣。污泥處理目標高大,產物處置方式低端。污泥處理效果欠缺,產物處置不能滿足。
分析:污泥處理處置孤立考慮。污泥處理項目倉促上馬,應急項目過多,沒有系統性解決問題考慮,使處理產物處置方式及項目難以實施。污泥處理目標要求盲目,不能有效對接污泥處置要求,造成污泥處理高目標要求所導致的投資浪費和低目標產物所導致的處置方式的部分落實或不可落實。
建議:污泥處置決定污泥處理。污泥處理項目立項建設要以污泥處置方式為出發點。據污泥處置方式要求,優化污泥處理目標,避免污泥處理工藝段投資浪費或深度不夠。
誤區五
表象:一“技”走天下。過度吹噓夸大某種技術或設施設備適用性和實用性,稱其是當前最好。不循科學規律,強調某種技術可全面實現“四化”,包打天下,以點蓋面。夸大污泥脫水藥劑神奇性和某些技術實現“四化”便捷性。
分析:忽視復雜性和成本全流程性。為推廣應用某種技術或設施設備,不考慮污泥處理處置技術難度和系統復雜性。忽視科學性、技術-經濟合理性,不計成本地實施。僅考慮本工藝段成本降低,卻造成其他環節成本上升,缺乏全流程成本考量。
建議:尊重科學、實事求是。要適合當下、適合地區、適合經濟、適應環境。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