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利用補貼方式鼓勵引導農民推進秸稈還田、種植綠肥、增施有機肥和土壤調理劑。將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秸稈綜合利用機械裝備納入農機購置補貼范圍,實行敞開補貼。落實畜禽規模養殖場糞污資源化利用和秸稈等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電價優惠政策,對開展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畜禽規模養殖場依法落實環境保護稅收優惠。研究建立農民施用有機肥市場激勵機制,支持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使用有機肥、配方肥、高效緩控釋肥料。研究制定有機肥廠、規模化大型沼氣工程、第三方處理機構等畜禽糞污處理主體用地優惠政策,保障用地需求,按設施農業用地進行管理。推進秸稈和畜禽糞污發電并網運行、電量全額保障性收購以及生物天然氣并網。(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牽頭,省生態環境廳、省農業農村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水利廳、省稅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3.加強村民自治
強化村委會在農業農村環境保護工作中協助推進垃圾污水治理和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的責任。各地各部門廣泛開展農業農村污染治理宣傳和教育,利用各種新聞媒體,大力宣傳政策要求和各地農業農村污染治理建設典型和成功經驗,開展知識和技能培訓活動,積極發動組織群眾投工投勞,鼓勵農民參與農業農村污染治理,形成“共謀、共建、共管、共享”的農村環境保護新局面。將農業農村環境保護納入村規民約,建立農民參與飲用水源保護的獎懲機制和參與生活垃圾分類、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直接受益機制。引導農民保護自然環境,科學使用農藥、肥料、農膜等農業投入品,合理處置畜禽糞污等農業廢棄物。充分依托農業基層技術服務隊伍,提供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技術咨詢和指導,推廣綠色生產方式。開展衛生家庭等評選活動,舉辦“小手拉大手”等中小學生科普教育活動,推廣綠色生活方式。形成家家參與、戶戶關心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良好氛圍。(省委宣傳部牽頭,省農業農村廳、省生態環境廳參與)
24.培育市場主體
地方各級政府要統籌做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規劃,加大農業農村環境治理資金投入,完善投資運營機制,規范市場秩序,吸引各類市場主體進入農業農村環境治理市場。培育各種形式的農業農村環境治理市場主體,采取城鄉統籌、整縣打包、建運一體等多種方式,吸引第三方治理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參與農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和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地方各級政府可采取財政貼息等措施,引導商業銀行向從事農業農村環境治理的市場主體提供貸款。鼓勵融資擔保機構積極向采取PPP模式、第三方治理的農業農村環境治理項目提供融資擔保服務,創新抵押擔保方式,提高中小企業貸款可獲得性。推動建立農村有機廢棄物收集、轉化、利用網絡體系,探索建立規模化、專業化、社會化運營管理機制。(省生態環境廳、省農業農村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財政廳、省金融辦按職責分工負責)
25.加大投入力度
充分發揮中央和省級節能減排資金的“種子”作用,引導地方各級財政加大投入。建立省級財政激勵獎補機制,各部門按照統籌規劃、渠道不亂、性質不變、各司其職的原則,整合涉農資金支持農村環境保護工作,重點扶持欠發達地區推進農村環境保護建設。各地要切實把農村環境保護作為公共財政支持和保障的重點,市、縣兩級要切實履行出資職責,在本級預算中安排一定資金用于農村環境保護。深化“以獎促治”政策,合理保障農村環境整治資金投入,并向貧困落后地區適當傾斜,讓農村貧困人口在參與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中受益。堅持因地制宜,通過財政補助、社會幫扶、村鎮自籌、村民適當交費等方式籌集資金。支持地方政府依法合規發行政府債券籌集資金,用于農業農村污染治理。采取以獎代補、先建后補、以工代賑等多種方式,充分發揮政府投資撬動作用,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省財政廳、有關專項資金業務主管部門)
26.強化監督工作
各地市要以本實施方案為依據,制定驗收標準和辦法,以縣為單位進行驗收。將農業農村污染治理工作納入省、市、縣(市、區)污染防治攻堅戰的考核范圍,作為省、市、縣(市、區)黨委和政府目標責任考核、市縣干部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將農業農村污染治理突出問題納入中央生態環保督察范疇,對污染問題嚴重、治理工作推進不力的地區進行嚴肅問責。(省生態環境廳、省農業農村廳牽頭,有關省直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