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創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江瀚認為,調價難的癥結在于行業缺乏一個全國層面的監管。他舉例:“在英國,會有全國性的機構,對全國各個項目的價格、成本、績效水平進行評估,從國家層面上主持價格調整機制。而在國內,全靠企業和當地政府的博弈。”
話題三:政府履約不到位
當前,污水處理費用與處理成本仍然存在差距,需要政府財政支持,且區域之間差異較大。同時,地方政府拖欠污水處理費事件屢屢發生,甚至出現污水處理廠改造完工、政府要求提前解除合同的情況。政府履約困難成為污水廠運營中的隱性痛點。
北控水務集團有限公司水環境投資中心總經理、財政部發改委雙庫專家徐東升舉例:“在傳統的污水處理廠BOT/TOT模式下,投資人一般只負責廠內部分的建設運營,廠外管網的建設管理投資人沒有權利義務干涉。投資人需要把錢先投進去建設或收購污水廠,因此需要政府保證項目的最低需求,也就是“保底水量”,保底水量至少應覆蓋這部分成本。而有的項目投資人建完了污水廠,但政府應建的配套管網遲遲未建成,導致污水廠水量嚴重不足甚至“曬太陽”,個別政府卻因處理不足為由拒絕支付保底水量污水處理服務費,這種做法值得商榷。”
徐東升呼吁各方重視規則和信用。企業首先要做到自身行為合法守約,政府更要重諾守信以維護營商環境,媒體監督也應客觀中立不能斷章取義,咨詢公司要恪守專業精神避免抄襲復制。惟此,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才能匯智聚能,行穩致遠。
陳國強認為,污水廠運營方在做項目時,除了考慮項目利潤,還需站在政府的角度考慮問題,比如協議保底三萬或者五萬噸,在處理量長期不足的情況下,這錢政府能不能長期愿意掏?能不能拿得出來?政府換 屆之后,上一屆政府承諾的錢能否拿得出來?這些問題在拿項目時就應加以考量。
總體來說,對于政府信用,劉敬霞的感受是“在持續變好”,但也存在前期遺留問題:“以前政府拖欠比較普遍,現在PPP機制下,列入地方預算的合規PPP項目,基本可以保證按照預算來付款。早期沒有列到預算內的項目,只能等待時機,如地方政府發債等。”
北京清控偉仕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劉世堅認為:“政府違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政府缺錢。政府也不想拖欠,可錢從哪里來?只有解決政府資金來源問題,解決外部收益內部化問題,合理薅羊毛才能可持續。”此外,政府也要更合理地認識PPP,應將其理解為股權而不是債權。
關于“錢從哪兒來”的問題,劉世堅認為,行業僅依靠政府、依靠處理費或補貼的費用是不行的,環境產業價值在于外部效應,如考慮對周邊地價的影響,要讓受益者付出相應成本,或可擴大污水處理的使用者、受益者范圍,進行相應溢價回收。
話題四:污水廠運營短板與沉重稅負
當前污水廠運營面臨不小的壓力:將排放標準與運營質量評價標準對比,排放標準的考核壓力及重視程度明顯高于評價標準;一旦被罰,污水廠將無法得到退稅,對于很多大企業來說,都是上千萬的收入,同時還可能存在的其他連帶處罰。現行標準下,污水廠運營管理能力短板開始顯現。污水廠全周期運營迫切需要從技術、財政、人才能方面進行系統化管理。
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戴日成直言:“近兩年水務企業遭的罪比過往十幾年加起來還多。企業響應政策做PPP項目,卻面臨融資難、融資貴;增值稅70%的退稅,過程至少3個月,退稅成本高,在各方處罰下少有水務企業能夠退成功。”他對行業走向憂心忡忡。
陳國強認為:“前幾年,污水廠運營管理相對松散,一些污水處理廠的運營能力也確實有限。在監管趨嚴的情況下,污水廠或許需要系統排查下運營班子,更新隊伍素質及運營理念。”
政府多頭管理問題也是污水廠面臨的實際問題來源之一。由于主持PPP的和行政處罰的通常不是一個政府部門,企業經常面臨多層處罰問題,一次錯誤被罰多遍時有發生。對此,劉世堅建議:“多層處罰是有彈性的,需要投資方、咨詢公司、律師去爭取。行規需要在慢慢磨合中談出來。”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