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提高新型城鎮化質量。圍繞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改革完善相關機制和政策,推動區域優勢互補、城鄉融合發展。
優化區域發展格局。制定西部開發開放新的政策措施,西部地區企業所得稅優惠等政策到期后繼續執行。落實和完善促進東北全面振興、中部地區崛起、東部率先發展的改革創新舉措。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高標準建設雄安新區。落實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規劃,促進規則銜接,推動生產要素流動和人員往來便利化。將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編制實施發展規劃綱要。長江經濟帶發展要堅持上中下游協同,加強生態保護修復和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打造高質量發展經濟帶。支持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加快補齊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發展短板。大力發展藍色經濟,保護海洋環境,建設海洋強國。
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堅持以中心城市引領城市群發展。抓好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推動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常住人口。更好解決群眾住房問題,落實城市主體責任,改革完善住房市場體系和保障體系,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繼續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和城鎮棚戶區改造,保障困難群體基本居住需求。城鎮老舊小區量大面廣,要大力進行改造提升,更新水電路氣等配套設施,支持加裝電梯,健全便民市場、便利店、步行街、停車場、無障礙通道等生活服務設施。新型城鎮化要處處體現以人為核心,提高柔性化治理、精細化服務水平,讓城市更加宜居,更具包容和人文關懷。
(七)加強污染防治和生態建設,大力推動綠色發展。綠色發展是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是解決污染問題的根本之策。要改革完善相關制度,協同推動高質量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
持續推進污染防治。鞏固擴大藍天保衛戰成果,今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下降3%,重點地區細顆粒物(PM2.5)濃度繼續下降。持續開展京津冀及周邊、長三角、汾渭平原大氣污染治理攻堅,加強工業、燃煤、機動車三大污染源治理。做好北方地區清潔取暖工作,確保群眾溫暖過冬。強化水、土壤污染防治,今年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要下降2%。加快治理黑臭水體,推進重點流域和近岸海域綜合整治。加強固體廢棄物和城市垃圾分類處置。企業作為污染防治主體,必須依法履行環保責任。改革創新環境治理方式,對企業既依法依規監管,又重視合理訴求、加強幫扶指導,對需要達標整改的給予合理過渡期,避免處置措施簡單粗暴、一關了之。企業有內在動力和外部壓力,污染防治一定能取得更大成效。
壯大綠色環保產業。加快火電、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實施重污染行業達標排放改造。推進煤炭清潔化利用,加快解決風、光、水電消納問題。加大城市污水管網和處理設施建設力度。促進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推廣綠色建筑。改革完善環境經濟政策,加快發展綠色金融,培育一批專業化環保骨干企業,提升綠色發展能力。
加強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持續抓好國土綠化、防沙治沙、水土流失治理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深化國家公園體制改革。綠色發展人人有責,貴在行動、成在堅持。我們要共同努力,讓人民群眾享有美麗宜居環境。
(八)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加快完善市場機制。聚焦突出矛盾和關鍵環節,推動相關改革深化,健全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體制機制,把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充分釋放出來。
加快國資國企改革。加強和完善國有資產監管,推進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革試點,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積極穩妥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健全市場化經營機制,建立職業經理人等制度。依法處置“僵尸企業”。深化電力、油氣、鐵路等領域改革,自然壟斷行業要根據不同行業特點實行網運分開,將競爭性業務全面推向市場。國有企業要通過改革創新、強身健體,不斷增強發展活力和核心競爭力。
下大氣力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堅持“兩個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按照競爭中性原則,在要素獲取、準入許可、經營運行、政府采購和招投標等方面,對各類所有制企業平等對待。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健全政企溝通機制,激發企業家精神,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升級。保護產權必須堅定不移,對侵權行為要依法懲處,對錯案冤案要有錯必糾。要努力打造良好營商環境,讓企業家安心搞經營、放心辦企業。
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加大預算公開改革力度,推進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健全地方稅體系,穩步推進房地產稅立法。規范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導向,改革優化金融體系結構,發展民營銀行和社區銀行。改革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穩定發展,提高直接融資特別是股權融資比重。增強保險業風險保障功能。加強金融風險監測預警和化解處置。我國財政金融體系總體穩健,可運用的政策工具多,我們有能力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九)推動全方位對外開放,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進一步拓展開放領域、優化開放布局,繼續推動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更加注重規則等制度型開放,以高水平開放帶動改革全面深化。
促進外貿穩中提質。推動出口市場多元化。擴大出口信用保險覆蓋面。改革完善跨境電商等新業態扶持政策。推動服務貿易創新發展,引導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向中西部轉移,發揮好綜合保稅區作用。優化進口結構,積極擴大進口。辦好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加快提升通關便利化水平。
加大吸引外資力度。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允許更多領域實行外資獨資經營。落實金融等行業改革開放舉措,完善債券市場開放政策。加快與國際通行經貿規則對接,提高政策透明度和執行一致性,營造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公平競爭的公正市場環境。加強外商合法權益保護。賦予自貿試驗區更大改革創新自主權,增設上海自貿試驗區新片區,推進海南自貿試驗區建設、探索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支持國家級經開區、高新區、新區開展自貿試驗區相關改革試點,增強輻射帶動作用,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中國投資環境一定會越來越好,各國企業在華發展機遇一定會越來越多。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