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量化結論
結合案例,趙冬泉表示,首先在監測點選擇時,需要結合管網整體系統明確每一個監測點所收集數據的意義,每一個監測點用于臨時監測或長期監測。在收集數據后,可以首先對單點進行量化分析,累計流量,在積累數據后各點的風險指標將會很容易獲得。趙冬泉指出,從數據中分析獲得的流量關系可以與現狀流量、人口數據相比,所得的矛盾與不匹配的結論就是最急需解決的問題。

圖9 監測布點優化調整

圖10 單點數據量化分析

圖11 單點雨水入流量化分析
二、分區排序
在布點完成后,可以將每個監測點、上游服務片區按照入流入滲進行標記,從而獲知片區中哪些區域最需要治理,將有限的預算用在解決最突出的問題。

圖12 入流入滲量分區分析
三、精細排查
趙冬泉表示,通過管網監測,有助于將管網做出合理的分區,獲得管網運行現狀和診斷情況,從而能支持進行下一步精細化的排查和精細化的修復;通過將監測、檢測和前端測繪工作整合形成整體診斷結果,支持管網提質增效和管網整體問題識別。
附:中規院(北京)公司生態市政院院長王家卓點評與行業建議:

首先,因為排水量一天24小時內變化相當大,所以若沒有數據的支撐,制訂規劃方案會出現很大的問題。北京清環智慧水務科技有限公司做的事情很有意義。
第二,企業模式要不斷創新。過去一些企業購置一批設備后就閑置,或者雖然收集了數據但不加以進一步利用,成為了電子垃圾。
第三,對于企業來講,合理的優化布局非常關鍵。
第四,實現污水提質增效時,如何確定水量平衡關系也很重要。同樣是做一平方公里,做哪里最有成效?最能找出問題?這是事倍功半或是事半功倍的問題,一個有用的模型不可能脫離前端的數據支撐。
論壇相關報道:
姚杰: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由“規模增長”向“提質增效”轉變的思考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