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業供用水管網智能優化控制及檢漏設備與技術;
? 新型高效換熱器及冷換設備應用物理阻垢裝置;
? 直立爐低水分熄焦裝置;
? 濃鹽水深度處理減排技術;
? 焦化廢水深度處理回用技術;
? 軋鋼廢水深度處理回用技術。
(三)加強節水技術改造
5.推進企業實施全方位節水技術改造,建設一批重點水效提升項目。推動京津冀年用水量超過 10 萬立方米的企業自主開展專項節水診斷,圍繞過程循環和末端回用,實施循環水回用、水梯級利用、廢水處理再利用、用水智慧管理、供排水管網智慧檢漏等技術改造,提升企業各環節用水效率和重復利用率。重點建設鋼鐵、石化化工行業循環水高效閉式冷卻,釀酒行業循環冷卻水零排放等水效提升項目(項目見附件2)。
6.鼓勵工業園區因地制宜實施節水技術改造,建設一批節水標桿園區。鼓勵有條件的工業園區,統籌水處理及分質供水系統,進行水的梯級利用和集中處理,形成園區耦合用水系統。推動工業園區根據企業用排水水質特點及要求,指導企業間建立點對點串聯用水系統,實現一水多用。重點建設一批水的梯級高效利用園區。
7.加強工業節水改造服務能力建設,培育一批節水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遴選、發布并支持一批優質的節水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針對京津冀高耗水企業、工業園區提供專業化節水診斷、設計、改造、咨詢等服務和整體解決方案。
(四)強化企業用水管理
8.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進行用水統計監測,2020 年實現年用水量 1 萬立方米及以上的工業企業用水計劃管理全覆蓋。鼓勵年用水量超過 10 萬立方米的企業,設立水務經理,接受節水管理培訓。推動年用水量 20 萬立方米以上企業自愿開展管網漏損自查,對漏損供水管網進行升級改造。
9.推動建立高用水企業、園區智慧用水管理系統,采用自動化、信息化技術和集中管理模式,實現取用耗排全過程的智能化控制與系統優化。推動一批大中型高用水企業、園區(年用水量 20 萬立方米以上)建設智慧用水管理系統。
10.進一步完善工業節水標準體系。統籌三省市工業行業取水定額地方標準,推動各行業向高標準對標,向國內、國際先進標準對標,加強節水標準的貫徹落實。利用工業節能與綠色發展標準專項,圍繞京津冀制修訂 100 項以上工業行業取水定額、節水型企業、用水計量、節水技術及評價等標準(清單見附件3)。探索建立鋼鐵、石化化工行業分裝置、分工序的取水定額標準體系。
11.深化水效領跑者示范引領,建立一批節水標桿企業。會同有關部門,在京津冀地區針對鋼鐵、石化化工、紡織、食品等行業,建立水效領跑者評價指標,完善遴選、評審以及公示制度。重點培育一批水效領跑者企業和一批節水標桿企業,發揮示范引領效應,推進行業企業開展水效對標達標,構建節水協同推進機制。
(五)大力推進非常規水源利用
12.鼓勵利用海水、雨水和礦井水。支持京津冀沿海地區鋼鐵、石化化工、火電等行業直接利用海水作為循環冷卻水,發展點對點海水淡化供水模式、海水淡化與自來水公司一體化運營模式。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園區建設屋頂雨水收集設施、地下雨水儲存及綜合利用設施。鼓勵礦山附近的企業利用礦井水。重點建設一批海水淡化及綜合利用項目。
13.探索產城融合用水模式,加大推進再生水利用。借鑒先進工業園區再生水利用模式,推動三省市探索企業、園區將城市生活污水、再生水作為工業主要水源,減少企業新水取用量,緩解城市污水處理壓力,形成產城融合用水新模式。重點建設一批產城融合用水項目。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級工業節水管理部門應加大京津冀區域工業節水工作統籌協調力度,充分調動行業、科研院所及企業的積極性,分業指導、分步實施,扎實推動節水標準、技術改造和節水示范等工作開展,著力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促進工業高質量綠色發展。
(二)加大政策支持。充分利用現有資金渠道,支持符合條件的工業節水示范項目,帶動節水行動計劃的落實。落實好節能節水環保專用設備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以及《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指導目錄》,調動企業節水積極性。鼓勵金融機構為企業節水改造提供便捷、優惠的擔保、信貸等綠色金融服務支撐。
(三)加強交流與宣傳。積極推進三省市相關部門間交流,進一步擴大共識,實現優勢互補,完善信息和資源共享機制。建立國內外交流合作機制,推進地區間、行業間和企業間的節水合作與交流。開展節水培訓,強化企業節水意識,引導企業自覺開展工業節水工作。健全節水政策聽證等公眾參與制度,增強公眾參與節水行動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附件:
1.支持京津冀推廣的節水技術
2.京津冀工業水效提升項目
3.京津冀工業節水標準清單
查看“附件”內容,請訪問工業和信息化部網站(www.miit.gov.cn)“信息公開—文件發布”欄目。
編輯:王媛媛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