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并不知香港的飲用水從哪里來,今天才了解到原來是這么宏大的工程保障了香港50多年的供水”,日前,一名香港青少年在參觀了東深供水工程紀念園之后有感而發。
如果不是參加“共建大灣區 共筑中國夢”2019年香港青少年來莞文化交流活動,這位青年恐怕還是和他的絕對多數香港同齡人一樣飲水不知源。50多年時光荏苒,粵港供水情從未中斷。讓我們回到歷史,鉤沉東深工程的那些暖心的記憶。
香港渴了
香港老人曾先生回憶起1963年香港百年一遇的大旱,依然歷歷在目,其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許多香港青少年對東深供水工程印象深刻。
一位學生說,東深供水工程是以向香港供水為主要目標,同時擔負深圳市和東莞沿線鄉鎮原水供應的跨流域大型引水工程。建成運行50多年來,東深供水工程累計供水量達500多億立方米,其中,對香港供水量占香港淡水總量約70~80%,為香港的繁榮穩定和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被譽為「生命水、政治水、經濟水」。香港同胞們分批進入東深供水工程紀念園及金湖泵站參觀。粵海水務的工作人員向同學們詳細介紹了工程的概況、建設難點及運營管理情況。港水塘存水僅夠43天,港英政府宣布限制用水,每隔4天供水一次,每次4小時。
“香港許多人家都買大水桶用來裝水,那個時候普通文職人員每月人工一百多港元,一個大水桶就要幾十塊,但卻賣得很好。”曾先生回憶說。
1963年,香港每4日供水4小時實施期間,找尋水源是婦女們日常生活的重責,挑水的行列亦以女性為主。
香港渴了,怎么辦?他們向內地尋求幫助,內地在很困難的情況下,向香港供水。1965年香港缺水情況得到改變——當年3月建成的東深供水工程開始正式向香港供水。當年,東深供水工程就向香港供水150億加侖(折合6820萬立方米)。
一泓東江水,聯通粵港血脈,從未間斷。供水,是香港與內地關系的一個縮影。
有這樣一種歷史邏輯:隨著香港發展,需要內地供水,內地不斷增加供水,盡全力保證。當然,內地的水源,成為香港騰飛的堅強后盾。
目前,東深工程北起東江、南到深圳河,輸水線路全長68公里,由4座泵站逐級把水位提升46米后,輸入深圳水庫,用輸水管道送往香港。
50多年來,內地的水一路向南奔騰,從不間斷。截至2019年6月底,東深供水工程累計對香港供水255億立方米,水量超過1800個西湖,從最初的每年對港供水0.68億立方米上升到目前8.2億立方米左右,保障了香港75%以上的用水需求。
內地水源50多年持之以恒地南流,絕非朝夕之功,背后有許多故事。最近,關于香港供水問題備受關注,咱們聊一聊內地向香港供水的簡史。
紓困:內地馳援,終結香港嚴重缺水
香港是一座被水包圍的城市,但依舊缺水,年均降雨量2200毫米左右,由于河流和地下水稀少,加之降雨時空分布又極為不均,80%的降雨量集中在夏季。歷史上的香港,每遇大旱,水荒必至。
二戰之后,香港迎來了快速發展時期,人口從1941年的160萬人,發展到1961年的300多萬人口,加之香港出口貿易發展,對水的需求越來越大。
對于香港缺水問題,內地一向極為重視,毫不吝嗇出手支持解決。1959年9月,為了協助解決香港用水困難,廣東省人民委員會批準寶安縣興建深圳水庫。
寶安縣2萬多名群眾和中國人民解放軍一個團的兵力參加建設。1960年,寶安縣政府同港英當局簽訂深圳水庫向香港供水協議。每年,深圳水庫向香港供水2275萬立方米(50億英加侖),收費標準每千英加侖收人民幣1角錢。
1962年秋至1963年初夏,香港發生嚴重水荒,港英當局向廣東省地方政府提出供水請求,后經周恩來總理親自批示,決定修建東深工程。為此,周總理來到廣東聽取了相關匯報。
曹應旺:《周恩來與治水》
內地加大對香港的供水力度。1964年4月,廣東地方政府與港英當局簽訂《關于從東江取水給香港、九龍的協議》,其中規定:東江—深圳供水工程,于1965年3月1日開始由深圳文錦渡附近供水站供給香港、九龍淡水;每年供水量定為6820萬立方米(折合150億英加侖),水費標準每一立方米人民幣一角。
迢迢東江水,濃濃粵港情。其實,水費遠低于成本,只是象征性地收水費,內地保障了“民生水”的供應。內地承擔了工程的全部費用,加上輸水要靠水泵逐級提水,這是一個巨大的工程。
彼時,工程線路全長83公里,取水于珠江三大支流之一的東江,通過攔河筑壩和建立大型抽水機站,逐步提升水位改東江支流石馬河由北向南倒流入雁田水庫,再通過人工渠道導入深圳水庫,最后通過壩下輸水管供水給香港。全程由6座攔河壩、8級抽水機站、2宗調節水庫和16公里人工河道組成。
“要高山低頭、令河水倒流”是東深供水工程建設者的口號
此時,內地并不富裕,國家剛遭受自然災害,在經濟困難時期,1萬多人投入東深供水工程建設,歷時一年后建成,終結了香港嚴重缺水的歷史。
東江之水伴隨著香港經濟騰飛,一躍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東方之珠”閃耀世界。
查閱資料發現,廣州動員了知識青年,東莞、寶安、惠陽動員了農民,全國14個省、市及廣東省近百家工廠趕制各種機電設備。期間,他們克服多次臺風暴雨的困難,在一年時間內完成了包括240萬立方米土石方和10萬立方米混凝土與鋼筋混凝土的工程。
供水工程引起很大的反響。1965年2月,廣東省在東莞塘頭廈舉行“東江—深圳供水灌溉工程落成典禮”,港九工會聯合會及香港中華總商會向大會贈送了兩面“引水思源,心懷祖國”和“江水倒流,高山低首;恩波遠澤,萬眾傾心”的錦旗。
當年3月1日,東江—深圳供水工程按供水協議向香港供水。在1974年至2003年間,先后對工程進行了三次擴建和一次全面改造。
東深供水工程示意圖
其中,還有一些不為人知的細節。1979年香港人口增加到492萬多人,生產總值達到1070億港元。港英當局雖然采取了增建貯水塘,建造海水淡化廠等措施,但海水淡化成本比東深供水費高6倍,水源仍不足。內地進行了二期擴建工程,對香港供水能力達到初期工程的9倍,助力香港經濟進一步繁榮。
有了穩定供應的東江水后,1982年6月1日,香港政府解除了長達60年的限制用水法例,實現24小時供水。
犧牲:傾盡全力保證水質,內地甚至放棄發展機會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東深工程已經開始注重環境保護。此時,內地經濟快速發展,為了向香港供水,內地在環境保護上付出了不小代價。還在廣東省兩個部門之間引發了爭論。
有環保部門認為,把防治費用都推給鄉鎮自己負責,這樣會加深沿線群眾與東深工程的矛盾。水利部門認為,應按“誰污染、誰治理”“誰造成污染、誰承擔責任”的政策來辦。好在,環保成為共識,防治污染問題引起了各方的注意。
1994年11月,東深供水局協同有關部門清理拆除深圳水源保護區內污染源。廣東省政府在20世紀90年代水質污染嚴重的情況下,先后頒布了《廣東省東江水系水質保護條例》《東深供水工程飲用水源水質保護規定》《廣東省東江水系水質保護經費使用管理辦法》。
一個省對一個工程頒布這么多的專用法規,力度之大,這在全國是沒有先例的。
香港回歸后,在“一國兩制”框架下,為提高向香港供水水質,提供了便利。
東深工程再次改造,實現“清污分流”。2000年~2003年,廣東省政府決定對東深供水工程建設專用輸水系統,與前三次擴建不同,這一次為了改善水質。
供水沿線,保護水質與發展經濟不可避免產生矛盾。
內地并沒有只算“經濟賬”:廣東省劃定了供水水源地保護區,并部署東江上游河源、惠州兩市封山造林,實行水源生態涵養。源頭的河源、東江流域的惠州和東莞等市更是主動放棄了不少發展經濟的機會,作出了巨大犧牲。
水質監測取樣
很多人不知道,對于廣東省而言,水資源并不富余,甚至也缺水:80%的降雨量集中在汛期4月~10月,大部分雨水以洪水的形式流入大海,成為難以利用的水資源;11月至下一年3月是枯水期,降雨量很少,用水緊張,成為制約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的因素之一。
有人說,如今供港水費貴了。對此,作者并不認同。
其實,深圳及東莞為建設東深供水工程亦付出了巨大的土地資源,而這些土地價值并沒有完全反映在東深供水成本里面,更沒有單獨收費。單是深圳水庫占地已達七十平方公里(包括集水區和不允許開發的保護區)。
為香港供水,內地絲毫不敢放松,專門設有深圳市公安局東深分局和武警專為供水工程駐守。與此同時,廣東在東江流域率先建成全國首個水質水量雙監控系統,對水資源實施精細化的管理、調度和保護。
以河源一地為例,為了保護東深供水工程水源新豐江水庫,河源放棄修建庫區公路,而是采取投資更大、耗時更長的移民措施,以防止“路通林毀水污染”。
近年來,河源已拒絕了500多個可能產生污染的工業項目,放棄了累計超過600億元的投資額。
東江流域面積占河源市全市面積的88%,河源各級黨委政府實現環保“一票否決”制度,所有重大決策都以環保優先。從2013年起至2015年,累計投入了23億元用于水資源保護。
沿線各地建成上百座污水處理廠河截排工程,圖為廣東河源城南污水處理廠。
目前,東江流域水源保護區范圍已達2800平方公里,其中又建立了深圳水庫水源地、東莞—深圳—惠州東江水源地等水源保護區,形成了三個圈層的水源保護結構,一層比一層嚴格。保護區內實行最嚴格的環保準入,嚴禁任何污染項目進入,連輕微污染的項目都不準進入。
編輯:王媛媛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