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院士齊聚于此,共同解讀城市水安全保障與科學輸配“密碼”,成為本屆論壇的一大亮點。海內外著名專家學者真誠分享最新研究成果,為大灣區水安全創新發展提供了多重思路。
南水北調工程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寧遠
南水北調工程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寧遠以“黃淮海流域城市集群的跨流域水資源輸配—南水北調”為題做特邀報告,從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調水規模與工程布局、工程建設、關鍵科學技術以及工程運營和效益等方面,全面詳盡地介紹了工程從規劃、建設、運營到發揮綜合效益的情況,以及東中線工程在推進技術進步和管理創新方面的寶貴經驗。
張杰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粵海水務與城市水資源開發利用(北方)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張杰在“流域水環境恢復和城市群水系統健康循環”主題特邀報告中指出,要想同時解決構成現代水危機的兩大問題——水資源短缺和水質污染,需要以流域為地理單元,統籌考慮社會用水循環與自然水循環的互動關系,把城鎮群、農業、畜禽養殖業等方面的水事活動統一于流域之中,以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為指導,建立流域和城市水系統健康循環的理論與方略體系,并與循環經濟的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3R”原則相對應,實現流域社會用水健康循環。
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城市水資源開發利用(北方)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馬軍以“碳中和愿景下城市群飲用水面臨的挑戰與安全保障對策”為主題,分析了我國城鎮飲用水安全面臨的微污染物、致病微生物、副產物等挑戰,水的自然循環和社會循環對水質的影響,以及地表水水源存在問題。他指出,保障飲用水安全,要加強包括多功能綠色預處理技術、強化混凝技術、高級氧化及與生物組合深度處理技術多種技術保障,同時強化供水管網區塊化改造和智能化供水,降低管網漏失,減少停水和水量突變,同時要創新二次供水的服務模式,將社會管理和企業管理有機結合,綜合調動各方積極性。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山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院長王復明針對城市地下空間管線日趨密集、錯綜復雜,在運營多年后會出現管道破裂或發生結構性損壞,甚至發生穿孔或泄露事故等工程難題,介紹了無需對路面和地面進行破壞的非開挖技術在管線施工中的應用,以及地下基礎設施非開挖修復技術的發展與“工程醫院”共享平臺建設,解決長期以來困擾城市地下管線建設工程的難題。
美國工程院院士、萊斯大學教授Pedro Alvarez 在視頻報告中以當前水資源匱乏、水體凈化消耗大量能源等背景為切入點,強調面向低能耗、低成本的水凈化需求、開發新型納米技術的必要性和優越性。他介紹,通過調控材料尺寸、形貌和化學結構,工程化的納米材料(ENMs)可以提供優越的催化、吸附、光學、電學和抗菌性能,為新一代水處理技術開發提供多功能平臺。
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教授張錫輝在報告中指出,大灣區水資源分布極度不平衡,城市群主要水源地東江的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已接近極限,亟需跨流域調水工程提供供水保障。同時,他提出城市用水也應注意劣質再生水惡性循環及污水處理系統中的新興污染物風險。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教授陳永勤表示,東江水在過去香港發展過程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對香港長期的經濟繁榮和社會穩定功不可沒。他認為,對港供水是一個系統的管理問題,需要粵港兩地有效加強協商和合作,保障香港和大灣區其他城市的水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的長遠目標。
此外,來自中山大學、同濟大學、重慶大學、香港大學、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州立大學等全球知名高校學者,國際水協會、美國加州雷克伍德市水資源局、中國市政工程中南設計研究總院、城市水資源開發利用(北方)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國內外政府部門、科研機構專家,粵海水務、蘇伊士環境集團、澳門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水務企業代表分別進行學術報告,并開展深入研究討論。上萬名來自中、美、英等國家和地區的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代表通過視頻直播在線收看了此次論壇,活動反響熱烈。
論壇期間,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水安全聯合創新中心也于9月27日舉行揭牌儀式。該中心由粵海水務與粵港澳等地的高校、科研院所、知名水務企業等共同籌備成立,旨在匯集粵港澳及國內院士、專家資源,在水資源管理、水生態、水環境治理等方面進行技術攻關,加快水務領域技術創新研發和成果轉化,助力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高水平發展,為中國水務事業注入蓬勃的創新發展動力。
據了解,作為最早投入水務事業的國有企業之一,粵海水務見證并推動著行業的快速發展,在全國各地投資運營水務項目100多個,服務約8000萬人口,創造了半個多世紀安全優質對港供水及20多年城鎮供排水優質服務的輝煌業績,塑造了“中國水安全專家”的卓越品牌形象。
編輯:趙利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