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羽堂教授——中山公用首席工程師,深耕水處理科研三十年,是國內環保事業最早一批“拓荒者”,用各項首創成果填補多領域空白,被稱為“中國制水大工匠”。
2022年2月11日,中山公用黨委書記、董事長郭敬誼帶隊,首席工程師肖羽堂等人陪同到水務公司、工程公司、名城公司、天乙能源、市場公司、環科院等6家下屬公司開展“開新局 當先鋒”工作調研。

該調研圍繞中山市委書記郭文海到中山市國資委調研精神,進行學習貫徹落實等一系列工作。
郭文海書記要求中山國企加大加快改革步伐,在市場浪潮中搏擊,擔起“活財政”的使命,主動參與到水污染治理、低效工業園升級改造兩場沒有退路的攻堅戰中來,善于用好城市各類經營性資源,加快研究建立產業投資和文旅產業發展兩大平臺,始終堅持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
各企業圍繞郭文海書記的調研講話精神,重點匯報了2022年的工作舉措、經營思路。肖羽堂等調研人員與各企業班子成員就如何開好新局,爭當先鋒,扎實做好重點督辦工作,高質量完成經營目標,加速推動集團“311”戰略規劃落地進行了深入交流。
首席工程師——肖羽堂,華南師范大學引進學術技術帶頭人、教授及河涌治理產學研校級示范基地主任,同濟大學博士、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博士后、研究員,省政協委員。獲天津市專利優秀獎、科技進步二等獎等5項;出版教材、專著5部;發表論文130余篇;申請和授權專利60余項、轉讓發明專利7項;解決紡織、石化等水處理企業技術難題上百項。
從開發“曝氣催化技術”,讓中國石油大港油田廢水實現循環回注利用及零排放,到帶領產學研團隊成功解決園洲污水廠排污提標技術改造老大難問題,肖羽堂堅守制水事業三十年,用“實力”守護著國家和老百姓的“水安全”。在2020年9月15-18日舉辦的青島國際水大會上,他被授予“中國制水大工匠”榮譽稱號。
“把科研成果寫在祖國大地上”
“能夠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為企業服務、為國民經濟服務,把科研成果寫在大地上,這樣的科研才最有價值。”回顧制水道路上攻克的幾個重大項目技術難題,肖羽堂感慨道。
新世紀來臨之際,正在同濟大學就讀博士二年級的肖羽堂接到了人生中第一個重大項目。當時蘇州規模數一數二的國企江蘇蘇凈集團循著一篇對口論文火急火燎地找上了肖羽堂,請他解決蘇州大旺紡織印染廠停滯了一年多的污水處理項目技術難題。在此之前,已有不少國內高校的教授輪番上陣,卻均收效甚微。

盡管面對的是一個“老大難”的污水處理問題,自嘲“年輕氣盛”的肖羽堂還是一口應下邀約。當時的工廠環境十分惡劣,污水散發著惡臭,融匯了各色染料的污水池儼然一個“五彩池”,表面都是泡沫,風一吹,污水橫流,泡沫便在工廠內四處飛散。這樣的環境下,工人的健康難以保證,肖羽堂不敢怠慢,立刻著手現場調研。
囿于當時國內沒有同類型的工廠做過污水處理的工藝升級,相關領域沒有經驗可供借鑒和參考,肖羽堂只能日復一日地在臟亂差的現場中工作。現場工藝改革、設備調試、管理、運行、數據處理、工藝運行優化、試劑調配,甚至手把手指導工人更改裝配設備,每一步都需要他親自打磨,落實到位。回憶當時艱辛的工作條件,他坦言制水工作就是需要發揚不怕苦、不怕臟、不怕累的精神,“很多問題,都是一把鑰匙一把鎖,光有扎實的理論基礎不行,還得要腳踏實地現場研究,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三個多月后污水處理站出水數據顯示,紡織印染廠第一次污水排放穩定達到太湖流域一級污水排放標準,工廠及其周邊環境煥然一新,工人與流域居民的健康也得到了保障。這次項目的實踐也為我國紡織印染污水處理工藝的改良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

博士后期間,肖羽堂迎來了更大的挑戰。這一次,是中國的龍頭企業中石油公司請他解決大港油田采出水處理難題。油田采出污水對土壤的污染極大,會慢慢扼殺當地土壤的農用價值。而當時,國內油田采出污水回注領域幾乎一片空白,連實力雄厚、人才云集的中石油公司也一籌莫展。肖羽堂對此也沒有十足的信心,但在科學院強有力的支持下,他憑著“別人都做不了,我來!”的氣魄,把握這次難得的機會,毅然迎接了這次挑戰。
針對實驗油井做油田廢水處理與回用的實驗,肖羽堂花了一年多時間在現場調研、比對以及設計新工藝。憑借著豐富的工作經驗和扎實的理論基礎,肖羽堂在油田廢水處理的棋局上露了“神之一手”——首次將曝氣催化氧化技術引入油田污水處理與回注過程,在大港油田開發出曝氣催化-低溫解吸除氧新工藝水處理與回注示范裝置。這讓他成功攻破技術難關,填補了國內空白,獲得發明專利3項及天津市專利優秀獎1項。

大港油田污水回注裝置
經過一整年的設計加工、設備調試和工藝優化,新工藝與成套設備集成系統以其經濟、高效、低耗的優勢逐漸被推廣到整個采油廠,創建了生產上經濟高效、穩定運行、管理方便的油田采出廢水除污染回注技術的成功先例。半年后,油井的采油效率提高了7%,經濟收益顯著;污水經過處理后可直接回注、重新使用,這不但有效保護了當地的土壤環境,也令地下水資源得到了涵養,生態環境大有改善。大港油田被注入了更鮮活的生命力,經濟與生態環境得以協調發展。
立足實際的開拓者
九十年代正值國家經濟建設的關鍵時期,大量的外資、合資企業落地,工業企業集中進行生產活動,對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其中最嚴重的環境問題便是污水排放。然而當時國家經濟發展水平還不太高,環境保護的資金投入不足,而在技術上更是處于起步階段,因此面臨著資金缺乏和人才技術短缺的雙重困局。
順應國家經濟發展和環境治理的需求,肖羽堂這一批最早的環境工程專業學子基本上都走上了水處理的研究道路。新專業的第一批學生,又成了新領域的第一批開拓者。

肖羽堂在沙漠治理生態修復現場調研
開拓之路并不好走,但在一次次調研考察的扎實積累和一項項技術與工藝的創新開發中,肖羽堂秉承著精益、專注的匠心,將難題逐個推敲、拆解——這條路走著走著,就走了整整30年。
做“頂天立地”的科研
如今,生態環境行業發展態勢很猛,得到了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跟肖羽堂剛涉足環保專業時相比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更好的教學條件下,角色轉變為導師的肖羽堂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培養更出色的一批制水接班人。
“無論是科學研究還是人才培養,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形成社會生產力,從而產生社會效益,這樣的科研與教育才有意義。”多年制水道路上,肖羽堂深諳科研與生產實際結合的重要性,因而也以此理念培養和要求自己的學生。產學研的結合,就是這一理念最好的實踐途徑。
2017年4月,肖羽堂牽頭組建了“黑臭河涌污染控制與水環境修復產學研基地”,將學校研究成果應用于企業發展,也為學生科研實踐創設了一片園地。2018年,團隊因地制宜開發出經濟高效的磁分離+BAF新工藝在污水廠提標中的應用,成功解決了惠州市園洲污水廠出水超標技術改造的老大難問題,得到了央視報道。

黑臭河涌治理前后
對于學生的培養,肖羽堂認為,只有去現場實操,鍛煉好動手能力,不與實際脫節,才能真正面向國家經濟建設的主戰場。因此學生們在參與產學研基地項目時,也會深度參與到工程設計、畫圖、配合工程調試、配合項目運營等現場工作中,這讓他們能夠積累一定的現場工作經驗,對未來的工作大有裨益。在與學生研討前沿技術在項目中的可行性時,他也總是教導學生,要對這些前沿技術中進行篩選、思考、優化,只有經過分析辯證后,適合當地實際情況的,才是解決難題的可行途徑。也就是在這樣一次次的現場調研和研討之中,他們才最終找到了這個“老大難”問題的最優解。
一直以來,肖羽堂堅定奉獻于水處理環保事業,創新技術培育人才,是當之無愧的榜樣。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