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發揮市場主體作用。遵循經濟規律,讓主體、項目、資金等要素活起來,市場化、可持續運作。有條件的地區,可委托專業機構統籌實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規模化運營水平。鼓勵項目“肥瘦搭配”,通過城鄉一體化、供排水一體化、環境治理與產業開發相結合等方式,實現環境經濟綜合效益。發揮綠色金融支持作用,做好“牽線搭橋”,引導社會資本投入,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三是發揮村民參與作用。充分尊重農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提升主人翁意識。發揮村兩委的組織協調作用,組織村民通過籌資籌勞等方式參與污水治理規劃、建設、運營和管理,打通“最后一公里”。完善村規民約,加強宣傳教育,引導村民自我約束,減少污水亂排。實行項目公示制度,問需求、聽意見,讓村民監督推動治理取得實效。
重點扭住“雙源”,確保地下水質量總體穩定
海報記者:地下水污染由于其隱蔽性、危害性和不可逆性等特點,一直倍受關注,在此前中央環保督察也通報了多起與地下水污染相關的典型案例,可否介紹一下在“十四五”期間我們將重點開展哪些工作,如何強化地下水污染協同防治?謝謝。
蘇克敬:感謝記者朋友的提問。
地下水是重要的飲用水水源和戰略資源。“十三五”期間,地下水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標準體系不斷完善,地下水環境監測網初步建立,試點開展了技術模式的探索,應該說地下水污染加劇的趨勢得到初步遏制。但是,地下水污染具有累積性、隱蔽性、長期性和復雜性,防治工作形勢嚴峻、任務艱巨。“十四五”期間,我們要重點扭住“雙源”,就是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和污染源。從建體系、控風險、保水源三方面發力,統籌推進地下水污染防治,確保全國地下水環境質量總體穩定。
一是建體系。建立“分區管理、分類防治”的地下水污染防治體系,劃定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點區、建立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點排污單位的名錄,聚焦重點區域和重點領域,以地下水水質目標為導向,推動地方因地制宜采取措施。篩選21個典型地級城市,開展試驗區建設,實施綜合試點。
二是控風險。開展地下水污染狀況調查,分批分期查清化學品生產企業、尾礦庫、危險廢物處置場、垃圾填埋場、化工產業為主導的工業集聚區、礦山開采區,即“一企一庫、兩場兩區”這六類重點污染源及周邊的地下水污染底數,督促相關企業落實地下水防治和監測措施,協同推進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
三是保水源。深入推進地下水型飲用水源保護區的劃定,加強水源保護區規范化建設。推動淺層地下水型飲用水源補給區的劃定工作,定期開展污染調查評估。督促地方政府針對有風險的水源,因地制宜采取污染防治、水廠處理或者水源更換等方式,全面系統保障水源的水質安全。
在“十四五”期間,我們將貫徹“水土共治”的理念,強化“地表與地下,土壤與地下水、區域與場地”協同治理。
一是選擇地表水、地下水交互密切的典型地區,開展污染綜合防治試點,減少重污染河段補給造成地下水污染,阻斷廢棄礦山酸性廢水等污染地表水體。
二是推進土壤重點監管單位、地下水重點排污單位一體化管理。同步開展土壤和地下水隱患排查、調查監測、管控修復。
三是統籌重點區域、重點污染源,聚焦地下水國控點位質量管理、重點場地污染防治,科學評估,精準施策,點面結合,有效遏制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加劇的趨勢。謝謝。
督察整改不能“干打雷不下雨”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記者:我們注意到,在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發現的問題中,有的地方存在“屢查屢犯”“虛假整改”的問題。請問近日印發的《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工作辦法》能否有效避免上述問題?將對督察整改工作產生哪些積極作用?
劉友賓:督察整改是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的重要環節,是檢驗督察工作成效的重要標志。各省份、有關部門和中央企業將督察整改作為重要政治任務,加強組織領導,加大工作力度,推動解決了一大批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
截至2021年底,第一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及“回頭看”共3294項整改任務,已完成3155項,按序時推進75項;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前三批共1227項整改任務,已完成618項,按序時推進573項。第四、五批督察整改正在積極有序推進。中央生態環保督察還緊盯各地督察整改方案實施情況,對個別地方督察整改中存在的責任下移、任務落實不到位、問題解決不徹底等典型案例公開曝光,督促地方嚴肅處理,并舉一反三,引以為戒。
為進一步推進督察整改工作的規范化、制度化,完善督察整改工作長效機制,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了《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工作辦法》,明確了督察整改責任主體,規范了督察整改工作的程序和要求,規定了對督察整改不力的問責措施,形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督察整改管理閉環,確保督察整改的嚴肅性和實際成效。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