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留彈性復合空間方面,結合洪水淹沒圖及內澇風險圖,因地制宜控制洪澇風險用地;優化新建區域重要用地選址,避讓洪澇風險區域;結合城市更新契機,調整改建區域重要用地區位,避讓洪澇風險區域;利用大型綠色空間,生態蓄滯控制周邊區域洪澇風險。
城市防澇系統規劃方面,建立高區自排、中區蓄排和低區強排的原則。高區自排:按地表高程行泄優先,輔助調蓄原則;中區蓄排:雨中受澇時優先設置排澇泵站退水,利用調蓄設施削峰;洪峰后輔助地表行泄退水;低區強排:以排水泵站為主,同時充分利用調蓄設施。
系統推進海綿城市方面,構建排澇除險設施,與源頭減排和排水管渠充分結合,應對城市內澇風險;排水管渠銜接銜接排澇除險與源頭減排設施,有效應對大、中概率降雨;結合鄭州市城市建設更新,實施源頭減排設施體系構建。
超標應急體系建設方面,保障應急物資儲備,保障應急技術裝備,保障應急救援力量。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