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到污水處理廠建設方面,據住建部數據顯示,2021年城鎮(城市、縣城,不含建制鎮)污水處理廠處理能力達到24746萬立方米/日,較2020年增長1709萬立方米/日,其中城市增長1500萬立方米/日,縣城增長20萬立方米/日。
如果從增幅來看,2021年城市、縣城污水處理廠處理能力的增幅分別達到7.79%和5.53%,分別高于“十三五”時期年均復合增長率(6.5%、4.7%)。而從規模增長量來看,2021年規模增長量與與“十三五”時期相近(每年增長均在1000多萬立方米/日左右)。另外,伴隨著規模的增長,污水處理廠的數量也在快速增長。
2021年城市污水處理廠2827座,較2020年增長209多座,建設數量高于“十二五”、“十三五”時期的任意一年。縣城污水處理廠1765座,較2020年增長57座,增幅較為穩定。
03城市自建供水設施減少,縣城公共供水市場加速增長
2021年城市供水生產能力31738萬立方米/日,較2020年降低335萬立方米/日,其中2021年城市公共供水能力28255萬立方米/日,較2020年增長630萬立方米/日;2021年城市供水自建設施規模3483萬立方米/日,較2020年降低965萬立方米/日,降幅達到21.69%。因而,2021年城市供水生產能力的下降主要原因是由于城市自建設施供水規模的減少。隨著近年來各地出臺政策推動公共供水設施覆蓋面積,同時關停自建供水設施,這部分減少的能力可能會轉換到公共供水需求方面,而重資產企業也主要關注公共供水領域。
那么公共供水具體變化如何?
2021年城市公共供水能力為28255萬立方米/日,較2020年增幅為2.28%,略低于“十三五”時期(年均復合增長率3.6%),與“十二五”時期基本持平(年均復合增長率2.9%)。從公共供水設施負荷率來看,2021年城市公共公共負荷率61.2%,保持穩定。因此“十四五”時期城市公共供水雖仍有市場增量,但增速相對有限。
而相較于城市,縣城公共供水能力快速增長,2021年達到6017萬立方米/日,與2020年相比增幅達到8.81%,遠高于“十二五”和“十三五”時期。此外,隨著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建設的推動,部分省市有條件的地區以縣域為單位完善供水工程格局,無條件的地區以人口集聚的鄉鎮或行政村為中心,建設或改造萬人工程及延伸供水管網,擴大規模化供水覆蓋范圍,供水設施建設市場將進一步釋放。
04地下水源壓減,再生水的市場或將進一步打開
“十三五”時期,為遏制地下水超采帶來的地下水水位下降情況,地下水供水能力以較快速度下降,2021年城市供水綜合生產能力中的地下水綜合生產能力3903萬立方米/日,較2020年降低1277萬立方米/日,降幅達到24.66%,同時,占比也在逐年減少,2021年城市地下水綜合生產能力占供水綜合生產能力比例12.3%,五年降低10個百分點。
究其原因,一方面因為在政策推動下,以地下水為水源的水廠存在水源切換,或直接關停現象。另一方面,由于自建設施多采用地下水供水,因而隨著自建設施的關停,地下水綜合生產能力減少,而此趨勢在“十四五”時期將進一步延續。地下水的限采必然會帶來水源替換的需求,非常規水源的利用,特別是污水資源化下再生水的市場或將進一步打開。
05污水資源化政策體系下再生水利用率進一步提高
在《關于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的指導意見》以及其“1+N”政策體系下,再生水將逐步納入城市供水體系,進入水資源統一配置,在工業生產、市政雜用、生態環境等領域逐步推廣,且在工業生產等領域將會加強非常規水源使用的考核權重。再生水利用市場在“十四五”時期逐步釋放。據住建部數據顯示,2021年城鎮(城市、縣城,不含建制鎮)再生水生產能力達到8131萬立方米/日,較2020年新增1225萬立方米/日,增幅達到17.74%,與此同時,再生水利用量也快速上漲,2021年城鎮再生水利用量達到176.1億立方米,與2020年相比增幅達到19.24%,未來仍將保持較快增速。
再來看一下再生水利用率這一指標,據《關于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的指導意見》中要求,到2025年,全國地級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達到25%以上,京津冀地區達到35%以上,《“十四五”城鎮污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發展規劃》中,除上述兩大目標外,特別提出到2025年,黃河流域中下游地級及以上缺水城市力爭達到 30%。據住建部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城市再生水利用率達到26.77%。
然而,再生水利用率的統計方式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目前再生水利用率的計算主要是以再生水利用量與污水處理廠處理量相除得出,但實際上,無論是對于再生水的利用方式或是定義,業內和相關管理部門仍存在諸多模糊之處。
國內對于再生水并無準確的官方定義,一些再生水回用標準中將再生水定義為:污(廢)水經過處理后,滿足某種用途的水質標準和要求,可以再次利用的水。顯然,能稱之為再生水,達到相關的利用的水質標準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否真正“利用”也是關鍵,比如將污水排放簡單核算成再生水的生態補水,就沒有考慮到“利用”這一要素。(推薦閱讀:權威專家研討污水資源化兩大政策!可排放≠利用)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