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無論是威立雅還是蘇伊士,技術實力確實突出,但我認為這不是核心因素。事實上,在一些細分技術領域,中國部分中小企業的表現可能優于這兩家法國企業。但環保企業作為公共事業的服務公司,還需要兼具技術能力和運維水平,更要貼近客戶——這里的客戶不僅包括政府,還涵蓋更廣泛的需求主體。
從整體上看,盡管中國的市場規模巨大,國內企業在自主設施運營方面的規模看似能與威立雅、蘇伊士比肩,但這兩家企業橫跨城鄉污染治理和工業污染治理兩大領域,縱向覆蓋投資運營和技術供應兩種模式,這種全鏈條、跨領域的布局是目前國內企業尚未實現的。因此,即便通過資產集聚擴大規模,國內企業要想成長為類似的全球性龍頭企業,仍面臨巨大挑戰,需要突破現有模式進行轉型。
經濟觀察報:對環保產業當前存在的一些問題以及未來趨勢,你如何判斷?
薛濤:當前盡管不少環保企業面臨地方政府欠費問題,但還是不斷有新的企業涌入這一領域。
比如,原本以建筑施工為主業的幾大央企,如今都進入到環保產業。它們憑借央企的身份優勢,從地方政府手中獲得訂單。
不過,這些央企看中的是環保項目中的施工環節——這是它們的老本行,而項目涉及的技術服務或運維環節,還是會分包給專業環保企業。同時,這些建筑央企還將市政工程的“玩法”(運作模式)帶入了環保行業,比如墊資,當然并非央企自身墊資,而是由上游分包商承擔墊資壓力。
中大型建筑央企的存在,在中國各類經濟模式運行中,尤其是與政府相關的基礎設施領域,是一種特殊的重要力量,這種現象在全球范圍內都比較少見。由于這些央企具備強大的墊資能力和大型項目施工優勢,很容易與地方政府的負債沖動形成共振。這種特殊的做法,也在沖擊環保產業的原有格局和運行規律。此外,當環保項目中的工程占比達到一定程度后,環保專業技術的影響力就會下降,而施工組織能力、墊資能力及品牌效應的重要性則隨之上升,這一變化的后續影響還有待觀察。
隨著市政基礎建設日趨規范,運營管理不斷完善,這些大型國央企能否成為類似威立雅那樣的優秀企業,目前還難以判斷。而且在環保行業,國內企業還存在一個特點:規模越大,技術創新能力往往略顯不足。因此,未來隨著行業經歷出清后,能夠留下來的企業肯定是具備核心競爭力的優秀企業,而非單純依靠規模擴張的企業。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