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環境產業結束了過去二十余年“跑馬圈地”的發展階段后,面臨著由求規模向求質量跨越的岔路口,污染治理市場已然由“增量擴張”向“存量求優”轉變。
“內卷”“提質增效”“存量項目”這些關鍵詞擾動著環保人的神經,未來該怎么做環保?去哪里挖掘市場空間?接踵而至的一系列問題成為了環保企業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01. 環境產業來到了3.0時代
需要與經濟發展深度融合
隨著環境產業內外部的環境發生變化,環保行業的戰略地位也迎來了新的高度,從專項工作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與高質量發展深度融合。在此背景下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相繼出臺,為高質量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添磚加瓦。

2025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推進江河保護治理的意見》,貫徹落實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區域重大戰略部署,統籌推進水災害、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治理。
2025年1月,生態環境部牽頭陸續印發《關于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的實施意見》《美麗鄉村建設實施方案》《美麗城市建設實施方案》等文件。這是繼2023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發布后的又一重大信號,旨在探索城鄉生態環境改善的創新模式,全方位推進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共進的新進程。
2024年3月國務院印發的《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具有標志性意義,它首次明確將“資源循環利用”作為四大核心行動之一,凸顯了其在國家經濟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2023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水網建設規劃綱要》,在更大范圍實現水資源空間均衡,充分發揮超大規模水利工程體系的優勢和綜合效益,在更高水平上保障國家水安全,支撐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以上政策的出臺釋放了強烈的信號——中國的生態環境保護已經從過去的“被動治理”轉向了“主動建設”,從“單項突破”轉向了“系統重構”,正在將環保深度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
簡言之,在當下,環保企業“做環保”就不能“只做環保”。
02. 與經濟發展共脈搏
中國鐵工投資“做環保”但不“只做環保”
在這個時代拐點上,環保企業必須保持清醒,面對一個現實——環保企業的成功無法再依賴簡單的擴張,必須找準自己的定位,與國家大勢、經濟發展相融合,實現價值落地。
在此背景下,更高站位,肩負重大責任的國央企們當仁不讓,更加積極地投身于環境產業。近兩年各個“中字頭”企業表現活躍,他們的身影頻頻涌現在各大項目中。中國水網曾多次報道過相關新聞,例如前不久中建系積極布局城市大管家業務的情況,就引起了行業的廣泛關注。
在這些國央企隊伍中,“中鐵系”企業們的表現也相當突出。“兩山”理念提出20年來,它們始終深耕“兩山”路,以實干行動詮釋綠色承諾,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貢獻著央企的力量。中國鐵工投資作為其中重要的環保力量,近年來的成績也十分亮眼。

中國鐵工投資注冊資本金50億元,定位覆蓋生態環境和綠色城鄉領域,但更為強調“系統服務商”,擁有聚焦于水務水利、生態環境、綠色資源和綠色城鄉等細分市場的專業化投資運營平臺公司。而背靠中國基建“國家隊”——中國中鐵,讓中國鐵工投資的每一步都走的堅定而有力。
從其定位可以看出中國鐵工投資的戰略深度契合了“美麗中國”等相關政策的部署。據悉,在實踐方面,中國鐵工投資也以多元化方式投資、建設、運營了一批“生態環境+綠色城鄉”項目,例如南京龍袍生態智慧新城項目、蘇州吳江盛澤項目。


南京龍袍生態智慧新城項目、蘇州吳江盛澤項目
截至目前,中國鐵工投資對外投資、建設、運營各類項目166個,累計投資總額超1300億元。運營水務規模超500萬噸/日,管網運維長度超10000公里,綠色資源再利用規模超3000噸/日,生態修復運營面積超5000公頃,綠色城鄉更新面積超35平方公里。
據悉,中國鐵工投資旗下有22家子公司,業務范圍涵蓋水務與固廢多個領域,在服務項目全產業鏈與全周期過程中,積攢了深厚的技術經驗與實力。
當企業與經濟發展共振時,就不得不涉及與環保相關的交叉行業。當下對環保企業而言,圍繞水或固廢,打通全產業鏈,覆蓋全周期,提供綜合解決方案勢在必行。例如在水務領域,當前不少企業在探索“泛水模式”,即將水污染治理、供排水、洪澇、水利工程甚至水運領域等統籌管理。
央國企在這方面有很明顯的優勢,中國鐵工投資發揮央企優勢,承擔央企責任和使命,在相關水務市場積極布局和耕耘。
今年7月,北京市密云區遭遇極端強降雨天氣,前不久中國鐵工投資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學軍與北京市密云區委副書記、區長于海波舉行會談,雙方在災后重建、重點項目建設、多領域協同發展等方面達成廣泛共識。于海波表示,加強雙方在水務水利升級改造、生態環境系統治理、城市更新提質增效等領域的合作,進一步拓展合作的深度與廣度,共同推動密云區實現高質量發展。
8月13日,中國鐵工投資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學軍與深圳市鹽田區委書記李忠在京舉行會談,雙方就進一步加強合作進行了深入交流,并達成廣泛共識。張學軍表示,鹽田區作為集團公司華南重要布局區域,將持續加大對鹽田的資源投入,希望基于自身優勢,提供“策劃-投融資-建設-運營”全周期服務,全面參與鹽田海洋經濟、低空經濟、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培育,助力鹽田區高質量發展。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