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水環境、水濃度、水安全”三大目標之間的矛盾突出,各部門間責任邊界不清,管理步調難統一,跨主體協同難;
三是進水BOD濃度不低于100mg/L的考核指標,在南方“水土不服”,存在“理想化治理目標”與“復雜現實條件”之間的沖突;
四是財政困境易促使“借考核減支出”,加劇現金流壓力,影響運維可持續性。
瀚藍實踐表明:“單點加壓”不如系統重構,效能提升需政府、企業、公眾三方責任共擔。
瀚藍未來思考
按效付費是以財政資金為杠桿、運營效能為標尺、撬動排水系統全鏈條高質量升級的治水變革,是實現“環境-經濟-社會效益的最大化,社會總成本最小化”必然的趨勢,不僅是技術層面和機制層面的變革,更應該是治水邏輯的重構。
針對按效付費機制的推進,瀚藍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構建廠網源河一體化的運營主體,減少責任邊界爭議,加強資源共享;
二是打造精準可溯的數據基座,通過智慧化和系統全要素信息的監測與評估,科學制定考核與評估指標體系;
三是推動資金付費保障變革,將管網運維成本納入居民水價,推動排水單元、排水戶紅線內管網運維全民共治共享、使用者付費,強調專款專用,將雨水管網成本納入居民水價或“三保費用”;
四是變革節奏分階段、小步試點來推進。
瀚藍排水20年,始終以“永不止步、更進一步”為進取方向,持續深化業務系統化、提升智慧化能力。
在業務系統化協同增效方面,向上游拓展源頭摸排、排水管理、戶內及村居管網運維,向下游延伸至入河排口管理、河渠暗涵整治、河道調度及尾水生態利用,構建全鏈條治水格局。
在智慧化升級方面,主動擁抱人工智能,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推進智慧管理平臺4.0迭代,將在AI+應用、數據溯源、大數據分析決策等方面持續投入攻堅。
為探索一條社會總成本最小、環境效益最大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瀚藍倡議:
一是重視源頭治理,倡導全民治水,壓實排水戶責任,推動落實使用者付費。
二是治水項目應系統謀劃,摒棄傳統工程思維,以管網摸排結果為牽引,提升資金使用效能。
三是按效付費忌一刀切,方案和指標需兼顧合理性和地域差異,分階段穩步推進,實現科學性與可行性的平衡。
                
                
編輯:趙利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