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洪湖邊上,常能看見鷺鳥掠水而過,蕩開圈圈漣漪;水下水草隨流舒展,滿是生機。這鮮活的生態圖景背后,是一群人跟時間賽跑、跟寒冬較勁的身影——他們就是中建三局綠投公司洪湖底泥洗脫生態修復科學試驗團隊。靠著創新的“底泥洗脫”技術,團隊給試驗區底泥“洗了澡”,不僅提升了水質,還讓“水下森林”慢慢有了模樣。
爭分奪秒建起試驗設施
“道路必須提前鋪好,浮橋和鋼平臺一天都不能耽誤!”項目負責人王宗平在動員會上說。
洪湖底泥洗脫試驗受季節和氣候條件制約很大,如果錯過最佳種植期,整個生態修復進度都將推遲。但現場條件比預期更加困難:湖邊蚊蟲多,湖面風大浪急,施工小船搖晃不定;更麻煩的是,鋼平臺需建在坡度超過45度的護堤上,人員和設備難以站穩,進場道路狹窄,安裝極為不便
“再難也得上!”團隊成員沒有退縮,白天勘測地形、調整方案,晚上在臨時工作區里畫圖紙、算參數。為解決護堤坡度陡的問題,實驗團隊采取了支架固定、交通管制以及交通船輔助等措施,逐個攻克難點。
三天里,沒人計較過休息時間——衣服被汗水浸透又被湖風吹干,干了又沾上泥點,反復幾次后,每個人的工裝都成了“迷彩服”。當最后一塊平臺拼接完成,180米水上浮橋便道像一條藍色絲帶連起湖岸與試驗點,20米鋼平臺穩穩立在護堤上時,大家覺得這比什么都值。
天寒地凍搶“春時”
12月底的洪湖,寒風刮在臉上像刀子。可對試驗團隊來說,這正是搶工期的“關鍵窗口期”——只有在冬季完成底泥洗脫,來年春天水生植物才能順利發芽。
“冷是真冷,站久了感覺骨頭縫里都灌風。”作業平臺上,實驗團隊成員們裹著厚重的防水服和救生衣,臉頰凍得通紅,但他們絲毫不敢放松警惕,緊盯底泥洗脫設備參數。底泥洗脫得越干凈,明年種子發芽率就越高,湖里的‘元氣’就早恢復一分。
為了讓大家能頂住嚴寒,團隊想了不少辦法:實行科學輪班制,避免人員長時間在寒風中受凍;每天熬上一大鍋熱姜湯,輪班下來的隊員喝上一碗,渾身都暖了。
就這樣,在寬闊無遮擋的湖中心,機器轟鳴聲與寒風呼嘯聲交織,團隊成員一次次調整洗脫參數,一點點改善底泥質量。今年5月份,這群在寒風中堅守的治湖人,用他們的堅持和專業,等到了試驗區重現水草豐茂、生機盎然的景象。
群策群力護家園
“沉水植物扦插深度再加5-6厘米,成活率更高!”60歲的夏大爺在湖邊溜達時,主動向團隊建議。
原來,在開展試驗過程中,項目在周邊村莊招聘村民參與補種水草、搬運物資等工作,這些富有湖區生活經驗的村民,一邊干活,一邊把幾十年積累的湖區經驗傾囊相授。
“村民的經驗,是最貼合洪湖實際的‘生態智慧’。”試驗團隊沒有忽視這些“金點子”,每次收到建議,都會組織技術人員現場核實、科學評估,對可行的方案及時優化,使試驗方案更貼近洪湖的實際環境,提高了植物成活率預期。靠著“村民獻策、團隊落實”的良性互動,讓項目團隊與村民的心貼得越來越近,也讓“守護洪湖”成了大家共同的心愿。
今年5月,試驗區重現“水草豐茂、魚翔淺底”的景象,水質達到Ⅲ類標準,植物覆蓋率超80%,水體自凈能力顯著增強。日前,《污染濕地底泥洗脫技術標準》在湖北荊州通過專家審定,專家組一致認為,底泥洗脫是濕地生境修復、生態恢復的先鋒技術,建議通過標準引領加快推廣應用,為建設美麗中國做出貢獻。
從搶建“生態通道”到寒冬堅守,從傾聽村民建議到推動技術標準化,這群治湖人修復的不僅是洪湖試驗區域的生態,更是人們對“綠水青山”的信心 ——而這份信心,將化作守護生態的力量,讓更多江河湖海重現生機。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