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25-07-14 13:13
來源: 央視新聞中國之聲
作者: 薛濤
“中國的垃圾不夠燒了”,這個話題近日頻頻沖上社交媒體熱搜。從“垃圾過剩”到“垃圾不夠燒”,是否屬實?原因是什么?垃圾焚燒產業經歷了怎樣的變化?以下是央視新聞中國之聲的采訪。
01垃圾不夠燒?確實存在

垃圾焚燒廠全貌(圖片由西咸北控提供)
馬科軍:目前確實垃圾量不夠燒。像我們這個垃圾焚燒廠的話,原來設計是日處理3000噸,年處理100萬噸。現在,一天的進廠量大約在2000噸,而年處理量在80萬噸左右,從21年開始一直持續到現在。
陜西西咸新區北控環保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馬科軍向記者介紹目前公司面臨的“垃圾困境”。
曾經,“垃圾圍城”一直困擾著中國大城市的發展,如今,垃圾就真的不夠燒了嗎?來看一組數據,生態環境部日前發布的《2024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初步核算,2024年,全國城市生活垃圾清運量26236.62萬噸,無害化處理能力115.55萬噸/日,無害化處理量為26198.58萬噸。可見,絕大多數的生活垃圾都已經被無害化處理掉了。
而垃圾焚燒廠的運轉情況如何呢?記者從前身為清華大學水業政策研究中心、長期從事環保領域固廢研究的E20研究院了解到,近兩年,國內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的平均產能利用率為60%左右。全國各地區產能利用率在50%以下的處理規模占比為16%。可見,垃圾不夠燒的情況是存在的。
02從“垃圾圍城”到“垃圾荒”原因是什么?
從“垃圾圍城”到“垃圾荒”,中國大概用了20多年時間。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是因為垃圾變少了嗎?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給我們提供了一組數字。
薛濤:我們城鎮地區的生活垃圾清理量是波動中小幅上升的趨勢。2019年是3.11億噸,20年3.03億噸,2021年3.17億噸,22年3.11億噸,23年3.22億噸。所以它并不是垃圾不夠燒的主要原因。
然而,對比另一組數字,似乎可以找到垃圾不夠燒的原因所在。
薛濤:2019年我們的垃圾焚燒實際處理量是1.35億噸,20年1.63億噸,21年2.08億噸,22年2.32億噸,23年2.52億噸。垃圾焚燒的實際處理量是在大幅提升。
可見,垃圾焚燒產業的快速擴張才是“垃圾饑餓”現象的主要原因。2023年,生態環境部的數據顯示,全國共有926家垃圾焚燒廠,2029臺焚燒爐。這個數據意味著什么?從全球來看,中國的垃圾焚燒廠,日處理能力超過110萬噸/日,占全球總處理能力的比例為60%左右,處理規模遠高于歐美日三個地區的總和。

薛濤表示,我國垃圾焚燒發電項目運營模式主要是特許經營。這種模式下,地方在建設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時,當地政府不需要立即支付大額款項,因此項目上的速度就會很快。
薛濤:由于垃圾焚燒的商業模式相對順暢,相對閉環,投融資的結構相對合理,跟政府的邊界相對清晰,外包市場化運營也就相對順暢。自然,產業的力量、技術的轉化、制造優勢的進入,以及對接資本形成較好的融資結構。也就帶來了發展可能會速度非常快,進而可能帶來過度發展的問題。
同時,這種“饑餓現象”背后還有規劃與現實出現誤差的情況存在。馬科軍說,有些城市規劃按戶籍人口測算,但實際常住人口可能比戶籍人口少。有些地方政府為降低垃圾外運成本,傾向于自建焚燒廠,缺乏跨區域協調機制。此外,部分縣鎮由于垃圾收集率低、填埋處理慣性等因素,也造成了可焚燒垃圾供應量的不足。
馬科軍:一般城市規劃配套時,要考慮機組維修時間,設計產能會有一定冗余,以便做到城市生活垃圾日產日清。
03我國垃圾焚燒廠技術水平國際領先
當垃圾出現“供不應求”的時候,國內的垃圾焚燒廠開啟了“花式搶垃圾”大戰。大量公司積極拓展工業固廢、餐廚垃圾、市政污泥等多元垃圾處理服務,提升項目的盈利能力。那么,目前國內的主流垃圾處理方式都有哪幾種?面對當下的局面,垃圾焚燒廠的未來又將何去何從?
目前,城市生活垃圾的主流處理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垃圾填埋,另一種就是垃圾焚燒。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統計顯示,2005年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填埋處理量占無害化處理比例為85.2%,焚燒比例僅為9.8%;到2023年,全國城市生活垃圾衛生填埋處理占比下降至7.5%,焚燒處理比例上升到82.5%。馬科軍表示,由于垃圾焚燒存在諸多優勢,目前已經成為城市生活垃圾的主要處理方式。
馬科軍:這種垃圾焚燒相對于機械填埋的優點,一個是做到了減量化,原來一噸垃圾經過焚燒處理,其重量可以減至25%左右,其中有22%左右的爐渣。爐渣還可以進行綜合利用,作為建筑材料;另3%作為危險廢棄物進行處置;還有一個資源化,垃圾處理完以后,一噸生活垃圾可產生400多度上網電量,鍋爐產生的蒸汽也可對外供熱,進行資源化利用;再有就是無害化,焚燒處理可以大幅降低環境污染。
近幾年,垃圾焚燒產業的技術創新也亮點不斷,馬科軍企業自主研發的自動化燃燒控制系統,能根據垃圾成分自動調節爐排速度和風量,使熱效率穩定在85%以上。這套系統讓西咸北控每年可多發電1500萬千瓦時,相當于節省標煤1220噸。
正因如此,我國相關企業、技術、標準等也在加速“走出去”。據E20研究院不完全統計,當前中國環保企業海外焚燒項目建成、在建和簽約落地規模已經超過5萬噸/日,其中東南亞、南亞和中亞等地區有較多的項目布局。
薛濤:包括對于含水率有一定比例的濕垃圾的適應度,使我們在東南亞,對于這種濕垃圾形成了較好的兼容度和性價比優勢,(垃圾焚燒)成為我們走出去的一個優勢領域。
截至2025年5月底,中國企業參與海外垃圾焚燒項目(含已簽約)達79個,項目遍布亞洲、非洲、歐洲、大洋洲、南美洲和北美洲。

垃圾焚燒79個海外項目地圖(E20研究院固廢研究中心供圖)
04垃圾焚燒廠該如何走出“垃圾饑餓”的圍城?
一方面是國內垃圾的“饑餓現象”,一方面是出海的強勁勢頭。這些垃圾焚燒企業的出路究竟在哪里?“走出去”恐怕不是唯一的答案。僅就國內而言,是否還有市場可以挖掘?
相比城市,我國縣級、農村地區環境治理的短板顯得格外突出。2022年底、2023年初,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多個部委也接連發文,釋放推進“垃圾焚燒下縣城”的信號。
同時,馬科軍表示,垃圾焚燒企業作為城市公益事業,必須存在。那么擴大經營范圍也是可以快速解決“燃眉之急”的好辦法。
馬科軍:我們可以擴大一下經營范圍,像現在的園林綠化垃圾是不是也可以處理,包括部分可燃固體廢棄物(如污泥、豁免的醫療廢物等),這些都可以作為目前垃圾量不足的補充。像污泥協同處置,我們現在大約每天還有幾百噸的污泥也在處理,都是為了渡過目前這個量不夠的難關。
實際上,垃圾焚燒廠的前端是垃圾焚燒,而后端則是發電、蒸汽等能源利用。可以簡單理解成前端在“燒錢”,后端在“掙錢”。那么,在產能不足的情況下,盡量拓展能源利用的范圍和效率也是解決垃圾焚燒產業“饑餓現象”的方法之一。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日前發布《關于有序推動綠電直連發展有關事項的通知》,鼓勵建設綠電直連項目,這有利于推動新能源就近就地消納。
薛濤:垃圾焚燒廠也是在積極地開拓更多的、價值更高的能源供給方式。第一個方向就是把電變成汽,現在蒸汽變成了一個相對高昂的服務于工業,甚至包括居民的產品。垃圾焚燒不再發電,把一部分電的供給物轉化為蒸汽的供給物、供暖的供給物,可以獲得更好的收益。這是垃圾焚燒企業正在做的第一個轉型之舉。還有把它跟云計算等更昂貴的耗電用戶進行直接的利用、循環,也可以獲得相對較好的收益。
垃圾焚燒發電廠如今從“環境處理者”正在轉變為“城市服務提供商”,這個轉型正在以“垃圾饑餓”的形式出現,未來,垃圾焚燒發電廠有可能通過城市的能源網絡嵌入城市水、電、氣、能源等的生命線體系,重構城市軟設施產業價值鏈。
編輯: 李丹
武漢大學和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獲得理學學士和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現任E20環境平臺執行合伙人和E20研究院執行院長,北京易二零環境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湖南大學兼職教授,沈陽工業大學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兼職教授,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客座教授,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碩士生校外導師,天津大學特聘講師,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PPP雙庫的定向邀請專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體污染治理工程技術應用中心村鎮水生態環境治理領域專家,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注冊專家(基礎設施與PPP方向)、國家綠色發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庫專家、巴塞爾公約亞太區域中心化學品和廢物環境管理智庫專家、中國環保產業研究院特聘專家、中國環保產業協會環保產業政策與集聚區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垃圾焚燒專家委員會委員,環境部“污泥處理處置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特聘顧問。住建部指導《城鄉建設》雜志編委、《環境衛生工程》雜志編委、財政部指導《政府采購與PPP評論》雜志編委,并擔任上海城投、天津創業環保、碧水源、中建環能等上市公司獨立董事。
在PPP專業領域,薛濤現任清華PPP研究中心投融資專業委員會專家委員、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PPP專委會秘書長、中國PPP咨詢機構論壇第一屆理事會副秘書長、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PPP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發改委國合中心PPP專家庫成員、中國青年創業導師、中央財經大學政信研究院智庫成員、中國城投網特聘專家等。
20世紀90年代初期,薛濤在中國通用技術集團負責世界銀行在中國的市政環境基礎設施項目管理,其后在該領域積累了十二年的環境領域PPP咨詢及五年市場戰略咨詢經驗,曾為美國通用電氣等多家國內外上市公司提供咨詢服務,對環境領域的投融資、產業發展和市場競合格局有著深刻理解;2014年初加入E20研究院并兼任清華大學環保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力于環境產業與政策研究、PPP以及企業市場戰略指導等方向。
出版書籍有《濤似連山噴雪來:薛濤解析中國式環保PPP》和《薛濤解析管理之道與認知之得》,其中,《濤似連山噴雪來:薛濤解析中國式環保PPP》于2018年12月1日正式出版,2021年11月再版;《薛濤解析管理之道與認知之得》2024年7月出版。
主要工作成果包括英國全球繁榮基金全國水務PPP示范項目典型案例研究 、城市水務市場化改革的進展與政策建議研究、貴陽南明河綜合整治(BOT+TOT)項目(北控水務) 、財政部第二批示范項目世行貸款寧波廚余PPP項目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