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25-08-13 09:09
來源: 經濟觀察報?
作者: 杜濤?
薛濤認為,環保行業當前的情況不是“內卷”,更應該定義為市場出清或優勝劣汰。首先在其他領域之所以需要破“內卷”,核心原因是行業存在超量生產,大量產品供過于求,導致價格下行。
7月1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提出,要依法依規治理企業低價無序競爭,引導企業提升產品品質,推動落后產能有序退出。
2025年7月18日,工信部在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宣布,鋼鐵、有色金屬、石化、建材、機械、汽車、電力裝備、輕工、電子、醫藥等十大重點行業的穩增長工作方案即將出臺。
隨著政策的推進,“反內卷”行動已箭在弦上。盡管E20環境平臺執行合伙人、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所處的環保行業未被列入工信部提及的十大行業。但他認為,此次國家提出的“反內卷”舉措肯定會延伸到其他行業和產業,相關企業要提前做好準備。薛濤所在的平臺擁有數百家環保企業會員。今年以來,他已走訪數十家環保企業開展調研。
8月6日,經濟觀察報就環保行業當前面臨的“內卷”問題專訪了薛濤。他認為,環保行業當前的情況不是“內卷”,更應該稱為市場出清或優勝劣汰。由于環保行業基本屬于定制化領域,因此不存在傳統意義上的產能過剩問題。當前環保遇到的問題,部分源于環保治理強度的高峰已過,市場需求下降,其中市政基礎設施領域的需求下滑態勢尤為明顯,工業治污領域則處于波動調整中。
薛濤解釋道:“以前無論是污水處理廠、垃圾焚燒廠等各類環保項目,行業投入都比較大,甚至出現過垃圾不夠焚燒的情況,這其實已經意味著市場需求出現了供過于求的現象。疊加財政緊張帶來的支付壓力,行業自然會進入出清階段。”
經濟觀察報:此次中央提出“反內卷”,對環保行業會產生什么影響?
薛濤:我個人認為,環保行業當前的情況不是“內卷”,更應該定義為市場出清或優勝劣汰。首先在其他領域之所以需要破“內卷”,核心原因是行業存在超量生產,大量產品供過于求,導致價格下行。
環保行業中的裝備領域不同于其他制造業、不存在“超量生產沖擊市場”的商業模式。因為無論是市政基建中運用方面還是工業污染治理場景,絕大部分產品都是以定制化為主——工程本身是定制的,技術裝備也大多如此。所以,盡管行業中會有部分低價搶標的現象,但整個行業并不是利用產能優勢進行“內卷”。
經濟觀察報:你提到環保行業的“內卷”本質是出清,為什么這么說?
薛濤:環保行業的“內卷”主要源于兩方面原因:首先是環境治理強度的變化。比如大氣、水、土壤等領域的治理強度,直接與市場規模息息相關。
從市場實際情況來看,工業排放經過治理后強度下降,對應市場自然會縮小;水治理市場在逐步修復過程中,需求強度也呈現下降趨勢;而土壤修復難度較大,投入較高,市場拓展相對緩慢。
其次,此次“反內卷”針對主要是過度產能釋放,通過規模化優勢擠壓行業空間甚至盤剝上下游的情況,但這些問題在環保行業并不存在。
環保行業的頭部集中度不高,區域性市場分割現象依然存在,尚未形成龍頭壟斷市場格局,更沒有存量超量生產的問題。
所以說,環保行業當前的優勝劣汰,是市場需求下降帶來的自然結果,屬于市場出清過程,而非“內卷”。
經濟觀察報:這種市場出清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行業發展遇到了哪些核心問題?
薛濤:這個問題需要結合中國經濟的發展路徑來看。環保行業可分為市政基建投資運營類和工程設備技術供應類兩大板塊。
從市場規模來看,市政基建投資運營類占據主流,但這類業務又對地方經濟和財政狀況依賴度比較高,可以說市政環保領域的發展驅動力幾乎都來自地方政府投資。
從行業屬性來看,環保行業又是一個典型的公益行業,不可能實現自我付費,必須依靠外部投入支撐。由于以前各類環保項目(如污水處理廠、垃圾焚燒廠)投入規模較大,甚至出現過垃圾不夠焚燒的情況,這其實已經表明市場需求已經出現了供過于求的現象。疊加當前地方財政緊張帶來的支付壓力,行業自然會進入出清階段。
經濟觀察報:與上一輪環保行業遇到的問題相比,這一輪有哪些不同?
薛濤:上一輪行業問題的出現,既有政策環境的影響,也有行業自身發展的因素。回過頭來看,當時鐵漢生態、東方園林等環保企業在項目融資中遇到難題,主要源于外部環境因素,特別是當時大力推行的PPP模式引發了金融機構對風險的擔憂。
可以說,政策要求、金融機構的風險考慮與企業自身擴張過快,共同導致了當時的結果。不過,當時的問題主要體現在金融機構抽貸,且抽貸對象多為民營企業。
從性質上看,當時的環保行業只能稱為結構性調整,而非市場出清或去產能。因為當時的政策仍在鼓勵環保行業發展,市場需求也依然存在——節能環保甚至被列入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因此,彼時有大量的國央企出手收購民營企業,地方政府紛紛成立自己的環保產業集團。若是放到現在,國央企還會這樣大規模收購嗎?
而且,當時市場需求依然存在,即便部分民營企業被收購,對上游的中小供應商企業的影響也相對有限。
現在行業面臨的困境實際上是從2022年開始的,與地方財政困難同步顯現。疫情及其他因素導致地方財政收支緊張,進而使得環保投入縮減,上下游市場需求下降,行業由此進入淘汰階段。
經濟觀察報:若是環保行業經歷市場出清后,依托中國龐大的市場規模,可能出現一個中國版的“威立雅”嗎?
薛濤:僅靠規模擴張不太可能實現這一目標。
首先,從歷史發展的優勢來看,目前環保行業主流的特許經營模式起源于法國。威立雅、蘇伊士等法國企業通過這一制度創新在全球范圍內推廣,早已形成先發優勢和頭部聚集效應,它們的領先地位遠超行業其他競爭者半個身位。可以說,這些企業憑借制度模式創新積累的經驗,在技術、服務等其他領域也領先于國內企業,得到了全球市場的廣泛認可。
其次,無論是威立雅還是蘇伊士,技術實力確實突出,但我認為這不是核心因素。事實上,在一些細分技術領域,中國部分中小企業的表現可能優于這兩家法國企業。但環保企業作為公共事業的服務公司,還需要兼具技術能力和運維水平,更要貼近客戶——這里的客戶不僅包括政府,還涵蓋更廣泛的需求主體。
從整體上看,盡管中國的市場規模巨大,國內企業在自主設施運營方面的規模看似能與威立雅、蘇伊士比肩,但這兩家企業橫跨城鄉污染治理和工業污染治理兩大領域,縱向覆蓋投資運營和技術供應兩種模式,這種全鏈條、跨領域的布局是目前國內企業尚未實現的。因此,即便通過資產集聚擴大規模,國內企業要想成長為類似的全球性龍頭企業,仍面臨巨大挑戰,需要突破現有模式進行轉型。
經濟觀察報:對環保產業當前存在的一些問題以及未來趨勢,你如何判斷?
薛濤:當前盡管不少環保企業面臨地方政府欠費問題,但還是不斷有新的企業涌入這一領域。
比如,原本以建筑施工為主業的幾大央企,如今都進入到環保產業。它們憑借央企的身份優勢,從地方政府手中獲得訂單。
不過,這些央企看中的是環保項目中的施工環節——這是它們的老本行,而項目涉及的技術服務或運維環節,還是會分包給專業環保企業。同時,這些建筑央企還將市政工程的“玩法”(運作模式)帶入了環保行業,比如墊資,當然并非央企自身墊資,而是由上游分包商承擔墊資壓力。
中大型建筑央企的存在,在中國各類經濟模式運行中,尤其是與政府相關的基礎設施領域,是一種特殊的重要力量,這種現象在全球范圍內都比較少見。由于這些央企具備強大的墊資能力和大型項目施工優勢,很容易與地方政府的負債沖動形成共振。這種特殊的做法,也在沖擊環保產業的原有格局和運行規律。此外,當環保項目中的工程占比達到一定程度后,環保專業技術的影響力就會下降,而施工組織能力、墊資能力及品牌效應的重要性則隨之上升,這一變化的后續影響還有待觀察。
隨著市政基礎建設日趨規范,運營管理不斷完善,這些大型國央企能否成為類似威立雅那樣的優秀企業,目前還難以判斷。而且在環保行業,國內企業還存在一個特點:規模越大,技術創新能力往往略顯不足。因此,未來隨著行業經歷出清后,能夠留下來的企業肯定是具備核心競爭力的優秀企業,而非單純依靠規模擴張的企業。
編輯: 趙凡
武漢大學和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獲得理學學士和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現任E20環境平臺執行合伙人和E20研究院執行院長,北京易二零環境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湖南大學兼職教授,沈陽工業大學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兼職教授,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客座教授,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碩士生校外導師,天津大學特聘講師,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PPP雙庫的定向邀請專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體污染治理工程技術應用中心村鎮水生態環境治理領域專家,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注冊專家(基礎設施與PPP方向)、國家綠色發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庫專家、巴塞爾公約亞太區域中心化學品和廢物環境管理智庫專家、中國環保產業研究院特聘專家、中國環保產業協會環保產業政策與集聚區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垃圾焚燒專家委員會委員,環境部“污泥處理處置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特聘顧問。住建部指導《城鄉建設》雜志編委、《環境衛生工程》雜志編委、財政部指導《政府采購與PPP評論》雜志編委,并擔任上海城投、天津創業環保、碧水源、中建環能等上市公司獨立董事。
在PPP專業領域,薛濤現任清華PPP研究中心投融資專業委員會專家委員、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PPP專委會秘書長、中國PPP咨詢機構論壇第一屆理事會副秘書長、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PPP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發改委國合中心PPP專家庫成員、中國青年創業導師、中央財經大學政信研究院智庫成員、中國城投網特聘專家等。
20世紀90年代初期,薛濤在中國通用技術集團負責世界銀行在中國的市政環境基礎設施項目管理,其后在該領域積累了十二年的環境領域PPP咨詢及五年市場戰略咨詢經驗,曾為美國通用電氣等多家國內外上市公司提供咨詢服務,對環境領域的投融資、產業發展和市場競合格局有著深刻理解;2014年初加入E20研究院并兼任清華大學環保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力于環境產業與政策研究、PPP以及企業市場戰略指導等方向。
出版書籍有《濤似連山噴雪來:薛濤解析中國式環保PPP》和《薛濤解析管理之道與認知之得》,其中,《濤似連山噴雪來:薛濤解析中國式環保PPP》于2018年12月1日正式出版,2021年11月再版;《薛濤解析管理之道與認知之得》2024年7月出版。
主要工作成果包括英國全球繁榮基金全國水務PPP示范項目典型案例研究 、城市水務市場化改革的進展與政策建議研究、貴陽南明河綜合整治(BOT+TOT)項目(北控水務) 、財政部第二批示范項目世行貸款寧波廚余PPP項目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