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上午,在“2012(第六屆)水業高級技術論壇”的工業廢水技術深度論壇上,國家環境保護技術管理與評估工程技術中心研究部主任張國臣就“‘十二五’工業廢水技術評估的發展框架”為主題作了精彩的發言。
國家環境保護技術管理與評估工程技術中心研究部主任張國臣發表精彩演講
國內外環境技術管理體系建設
張國臣介紹,美國在水污染防治方面,基本上形成了以基于污染控制技術的排放法規管理為主,以水質標準管理為補充,以總量控制和排污許可證為主要內容的水污染防治機制。其中,基于污染控制技術的排放法規包括最佳可行控制技術(BPT)、最佳常規污染物控制技術(BCT)、最佳經濟可行技術(BAT)、現有最佳示范技術(BADT)等工業污染源控制規范和二級處理標準或等價于二級處理標準的市政污染源控制標準。
歐盟污染綜合預防和控制(IPPC)指令是在歐盟各個成員國范圍內為減少各種工業污染而實施的以BAT技術為基礎的許可證制度,它已成為歐盟環境法規的核心內容。張國臣談到,其宗旨可分三方面:綜合方面,實現對整體環境的高水平保護;污染預防,針對廢棄物的預防措施,在沒有可行措施的情況下,減少對空氣,水和土壤的排放,預防所有大范圍的污染;污染控制,排放限值,采取所有適宜的污染預防措施(BAT)。
張國臣還談到,我國在環境技術管理體系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2006年,第六次全國環保大會上,溫家寶總理首次提出“三個轉變”,其中之一是“環保工作必須盡快實現從主要用行政辦法保護環境轉變到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辦法解決環境問題”,技術手段已經上升為與法律、經濟、行政同等的地位。會議提出落實科技興環保戰略,實施環保科技創新、環保標準和環境技術管理體系建設等三大環保科技工程。技術管理體系2020年總目標為建立層次清晰分工明確、運行高效、支撐有力的國家環境技術管理體系,使環境技術管理成為國家環境管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環境技術管理體系整體框架:環境技術指導文件體系(污染防治技術政策、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術指南、環境工程技術規范)、環境技術評價制度(技術和項目篩選和評估、最佳可行技術評估、環境技術驗證)、環境技術示范推廣機制(環境技術示范機制、環境技術推廣機制、環境技術信息系統)。
“十一五”工業廢水技術評估
“十一五”期間,我國主要進行了輕工、染整、重污染化工、冶煉、制藥五大行業的工業廢水技術評估,驗證企業達28家。報告中,張國臣詳細介紹了各企業廢水的最佳可行技術評估方法和污染防治技術指導等文件。同時,還對中國ETV組織機構及其職責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并以“水蚯蚓原位消解污泥技術”為例進行了EVT試點案例解析。
“十二五”工業廢水技術評估
在關于“十二五”期間,我國工業廢水技術評估工作方面,張國臣指出要建立重化工、精細化工、重金屬、紡織和制藥等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術管理體系,完善我國環境技術評估體系。依托“十一五”的成果將環境技術驗證評估制度嵌入到流域環境管理示范工程,將ETV業務化,通過技術征集篩選、驗證方案制定、驗證測試、評估報告、標志發放、根據驗證結果完善技術、技術轉移平臺、應用推廣等程序,為實現流域水質目標提供支撐,推動創新技術的產業化,推動技術進步。
編輯:羅宇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