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單位:市發改委、環保局、農牧局
(三)穩步推進農業農村面源污染防治。
9.防治畜禽養殖污染。對禁養區內已完成關閉或搬遷的24家養殖場按照農牧部門要求進行清單銷號,確保禁養區內養殖場(小區)全部關閉或搬遷。按照禁養區劃定方案規范繪制1:50000禁養區分布圖,并向社會公布。根據規模化養殖場(小區)標準,進一步核實禁養區內需關閉或搬遷養殖場(小區)名單,做到應搬盡搬。
加快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有機肥替代、秸稈處理、農膜回收和水生生物保護五大農業綠色發展行動。推動建立畜禽糞污、秸稈等農村有機廢棄物收集、轉化、利用三級網絡體系,探索規模化、專業化、社會化運營機制,培育發展農村環境治理市場主體。繼續推進規模養殖場糞污綜合治理工作,到2018年年底建設畜禽糞污處理利用設施的規模化養殖場占總數的75%以上。新建、改建、擴建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小區)要實施雨污分流、糞便污水資源化利用。
責任單位:各縣(市)區政府,市農牧局、審批局
配合單位:市環保局
10.控制農業面源污染。繼續實施農業“三減”行動,在繞城高速以內全面禁用化肥、農藥、除草劑,其他地區要按照降低20%的標準降低化肥、農藥、除草劑使用量,控制主要入黃排水溝總磷、總氮排放。推廣低毒、低殘留農藥使用補助試點經驗,開展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實行測土配方施肥,推廣精準施肥技術和機具。2018年全市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覆蓋率達86%,化肥利用率達38%,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覆蓋率達42%。
責任單位:各縣(市)區政府,市農牧局
配合單位:市財政局
11.深化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縣級行政區域為單元,實行農村污水處理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推動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和服務向農村延伸。加大農村設施運行監管力度,確保已建成設施正常運行,發揮環保效益。實現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60%以上,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70%以上,畜禽糞便綜合利用率達到70%以上,飲用水衛生合格率達到90%以上。
加強鄉村等旅游景區周邊水環境保護工作。深化“以獎促治”政策,實施農村清潔工程,開展河道清淤疏浚,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繼續完善農村環境整治長效機制,加強已建成的農村廢棄物處理設備設施的管理,將運行經費列入市縣級財政預算,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鼓勵第三方參與設備設施運行管理,深化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成果。繼續加大對農村環境保護長效管理機制落實督導檢查,在調查評估的基礎上,按照長效機制,實施水污染治理設施提升改造。
責任單位:各縣(市)區政府,市住建局、城管局
配合單位:市財政局、農牧局、體育旅游局、環保局、規劃局、衛計委、水務局
12.開展水產養殖專項整治。在閱海、艾依河、鳴翠湖等重點河湖劃定禁止養殖區和限制養殖區。實施水產養殖池塘標準化改造,積極推廣綠色人工配合飼料,依法規范、限制使用抗生素等化學藥品,并開展專項整治。
責任單位:市農牧局
配合單位:市林業局、水務局
13.加強農田退水污染治理。利用現有溝、湖等,配置水生植物群落,建設生態溝渠、人工濕地等設施,凈化農田排水及地表徑流。
責任單位:各縣(市)區政府,市水務局
配合單位:市農牧局、林業局
14.調整種植業結構與布局。地下水易受污染地區要優先種植需肥需藥量低、環境效益突出的農作物。調整種植結構,壓減高耗水作物種植面積,建立節水型農業種植模式。超用水總量控制指標且農業用水比重較大的縣(市)區,要適當減少用水量較大的農作物種植面積。
責任單位:各縣(市)區政府,市農牧局
配合單位:市水務局、林業局
(四)聚焦目標,深化重點流域區域污染治理。
15.實施水系資源暢通工程。實施賀蘭山東麓防洪治理、黃河銀川段二期防洪、河東揚水灌區節水改造等水利工程。規劃實施溝道清淤、岸線生態化、確保溝道防洪、排水排污暢通、景觀提升、修建木棧道和親水平臺、特色廊橋等措施;實施銀川市西北部區域防洪排澇及湖庫水系綜合整治工程,構建“六縱六橫”河湖庫連通水系,實施湖泊點源氮磷污染物排放控制,防治湖泊富營養化。積極參與都市圈水資源保護、城鄉供水、防洪減災體系建設,著力推進區域水資源綜合利用一體化。
責任單位:市水務局
配合單位:各縣(市)區政府,市住建局
16.嚴格落實河長制。開展“保護母親河”“保護艾依河”行動,實施水環境治理三年行動和“清河專項行動”。集中整治河流、湖泊、溝道、水庫水域岸線亂建亂占、亂圍亂堵、亂采亂挖、亂排亂倒等行為。推進水生態建設,實施銀新干溝綜合整治、艾依河岸線景觀提升等工程,重點整治黃河銀川段、艾依河等河渠沿線生態環境。
嚴格監管化學需氧量、氨氮和總磷、總氮達標排放情況,建立實施氮磷總量控制的行業名單、重點流域控制單元名單。加大艾依河水環境治理力度,確保按時限要求完成水質目標。對閱海、艾依河、鳴翠湖等環境容量少、生態環境脆弱、環境風險高的湖庫實施生態保護措施,對匯入富營養化湖庫的河流實施總氮排放總量控制,對重點湖泊流域實施面源污染防治以及點源氮磷污染物排放控制。
責任單位:各縣(市)區政府,市水務局、城管局、林業局、環保局
配合單位:市發改委、規劃局、財政局
17.綜合治理重點入黃排水溝。2018年6月底前,建成四二干溝、銀新干溝、第二排水溝、永二干溝、中干溝、靈武東溝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8月底前,人工濕地發揮環保效益,力爭年底水質基本達到地表水Ⅳ類標準,有效解決黃河母親河污染隱患,提高水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各縣(市)區要結合實際情況,在已建成人工濕地的基礎上,對流域較長、水質改善不明顯的,增設人工濕地,以凈化水質,達到考核要求。
編輯:汪茵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