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定位趨勢是從二次供水設備的提供商轉變為二次供水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并向著供水全鏈條解決方案提供商乃至水務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的目標邁進。
二次供水行業痛點及建議
二次供水行業痛點大致可分為以下五個方面:政策規定、前期規劃與建設、設施改造、后期管理與維護、設備與技術。在論壇上,陳婭著重對設施改造過程中二次供水改造費用落實難度大和改造計劃可行性差,以及后期管理與維護過程中服務水平難統一的問題進行分享。
首先是在設施改造方面,其中比較頭疼的是資金問題?,F在確實地方政府財政壓力很大,所以去爭取政府的支持難度比較大,但如果只靠供水企業投資來推進二次供水設施改造工作則會非常艱辛。因此就需要拓寬融資渠道并取得用戶的理解與支持。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可以選擇對一些重點的小區先行進行改造,作為改造樣板,也更具有說服力。也可以選擇先對重點的環節進行改造,比如說很容易產出水質問題的水箱。還有一些地區,比如福州,先對9層以下的住宅進行改造,然后再對9層以上的高層住宅進行改造,在能力范圍內,先盡可能地保障用戶的用水安全。
有些地區由于行動方案不明晰,各方權責界定不清等問題,導致改造工作無法順利推進。有的地方只出臺了二次供水相關的管理辦法,只制定了原則性的要求,內容過于寬泛,對于實際工作的開展缺乏具體指導意義,需要推動有關部門出臺相關工作方案和實施細則,并且把權責劃分清楚。有的地區會成立二次供水專題小組,由政府相關部門的領導擔任成員,相關的權責也都劃分清楚,并對外公開。
在后期管理與維護方面,由于二次供水設施數量較多,分布較分散,所以難以保持整體運維水平的統一性。可以通過兩個方式解決:對于體量小的城市,供水企業可以基本完全自己承擔運維和管理工作,只需把內部章程制定清楚;對于體量較大的城市,供水企業難以投入大量的人力負責全市的二次供水運維與管理工作,只能采取部分服務外包的方式。這樣的情況下可以選擇將核心的工作內容掌握在自己手上,把部分非核心內容進行外包,并制定相關準入門檻、考核標準等來規范第三方行為。同時,應用信息化的手段進行有效的監管和監控。
《粵港澳大灣區水價專題報告》重磅發布
接下來,陳婭對《粵港澳大灣區水價專題報告》進行了發布。E20供水研究中心在2020年曾發布過《2019年全國75個城市(地區)水價專題報告》,因近兩年來受疫情等因素影響,進行調價的城市并不多,報告內容的變化不大,所以暫時未進行更新與升級。
E20供水研究中心嘗試從區域化水價特征的角度來展開研究,希望能給供水同行帶來更多的參考價值。
為什么選擇大灣區?
E20供水研究中心的第一本區域水價專題報告之所以選擇大灣區,是因為大灣區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且勇于創新,是供水高質量發展的先鋒區域,為供水價格機制改革工作的實際應用提供更多可能。再加上,大灣區本身用水量上漲與水資源配置不均的矛盾突出,供水價格體系亟待理順。
大灣區廣東省9個城市基本水價情況
陳婭選取了大灣區廣東省9個城市的部分水價信息進行分享:大灣區廣東省9個城市的居民第一階梯、第二階梯、第三階梯基本水價的平均數分為1.80元/立方米、2.69元/立方米、4.63元/立方米。非居民基本水價平均值為2.53元/立方米,特種行業基本水價平均值為7.18元/立方米。均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水價改革方面的思考與建議
一是樹立水價長期規劃意識。很多地區未來在供水方面的投入是十分巨大的,如引調水工程、管網更新改造、水廠工藝升級等,會使得成本上漲較快??蓪ξ磥砦迥?、十年的供水成本進行合理的預測,從而預估未來價格水平變化趨勢,以提前與有關部門進行協商,從而更好地規劃未來具體供水投入安排。
二是建立長效水價動態調整機制。首先,需明確水價調整啟動的條件,如明確固定的調價周期或關鍵參考因素。建議由供水行政主管部門向有關職能部門提出申請,聯合開展水價調整調研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及時啟動水價調整工作,制定水價動態調整機制。
三是豐富水價聯動調整關聯因素。供水價格調整只注重彌補歷史成本,可以緩解因過往因素導致的水價倒掛,但是卻無法有效支撐未來發展,再加上水價調整工作流程繁瑣,耗時較長,不利于城市供水的穩定安全保障。除常見的水資源外,可考慮一些對供水成本影響較大且便于統計的剛性成本實行價格聯動,如原水費、電費、稅費、原水費等。
四是完善以節水為目標的水價機制。在居民階梯水價機制方面,可嘗試合理拉大各階梯價格比或增加階梯數;在非居民超定額(超計劃)累進加價方面,尚未建立或落實相關制度的城市需加快建立,已建立的城市可在現有基礎之上進行進一步優化。另外,還可嘗試探索實施差別水價、季節水價的實施方法與路徑。
五是建立水價補償與激勵機制。《城鎮供水價格管理辦法》中提到“由于價格調整不到位導致供水企業難以達到準許收入的,當地人民政府應當予以相應補償”以及“鼓勵各地激勵供水企業提升供水服務質量”,為建立水價補償與激勵機制提供了政策支撐。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