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促進行業交流進步,便于行業同儕互學互促,推動中國環境產業轉型升級。E20環境產業圈層特推出《水務行業優秀案例匯編》,匯集了近200例案例,涉及村鎮污水治理、工業廢水治理、工業園區廢水治理、水環境治理、市政污水管網、再生水回用、污泥處理處置等領域。
項目名稱 | 和縣精細化工園區污水處理廠 |
推薦單位 | 安徽華騏環??萍脊煞萦邢薰?/span> |
參與環節 | 投資建設運營 |
項目所在地 | 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 |
項目概況
和縣烏江工業園區規劃為11.6平方公里,包括私營工業區、新工業園區等幾個部分,重點發展五大標志性產業:一是化學農藥產業;二是金鑄造業;三是服飾加工業;四是農產品加工業;五是以電子、包裝等配套生產輕加工業。根據企業未來的生產能力及建設單位的要求,和縣精細化工園區污水處理廠設計規模為5000m3/d。項目采用“調節池+水解酸化池+A2/O生物池+二沉池+臭氧高級氧化池+曝氣生物濾池+消毒池”作為污水處理工藝。處理后的污水水質可穩定達到《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一級標準。
示范意義
隨著工業園區的發展,日廢水排放量逐步增加,故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建設必不可少。該項目的建成,使達標排放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在污水處理廠經過生化處理、深度凈化后成為中水,可供工業企業循環利用。這樣不僅可以緩解用水短缺狀況,節約大量新鮮水,又可減輕河流的污染負荷,從根本上解決工業園區廢水排放的污染問題,其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
項目亮點介紹
(1)實施效果
本項目建成后,出水水質執行出水達到《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一級標準。滿足和縣城市發展的需要,提高和縣污水實際收集率和處理率。將城市污水集中收集處理、達標排放,減少城市水體的污染。
(2)社會效益
該項目建設后改善生態環境,保護人民身體健康。同時,減少工業企業進行污水處理所增加的投資與運行費用,減輕了企業的負擔,為企業擴大再生產創造條件。
(3)生態效益
污水處理廠建成后,可大大減少了因流域水污染造成的損失,使生產、生活用水都得到保障,促使經濟建設可持續發展。使水質改善,有機物濃度減小,溶解氧增加,避免水產品、畜產品、糧食作物減產,保證農、牧、漁業的生產發展。
項目技術工藝/裝備簡介
(1)技術工藝/裝備名稱
調節池+水解酸化池+A2/O生物池+二沉池+臭氧高級氧化池+曝氣生物濾池+消毒池作為污水處理工藝.
(2)工藝/裝備原理
工業園區中污水通過各自預處理后經過格柵渠有壓流入調節池,以調節水質水量。
調節池出水通過泵提進入水解酸化池,利用水解和產酸菌的反應,將不溶性有機物水解成溶解性有機物、大分子物質分解成小分子物質,使污水更適宜于后續的好氧處理,可以用較短的時間和較低的電耗完成凈化過程。
經水解酸化池強化預處理后的污水自流進入A2/O工藝的厭氧池,兼性厭氧菌將污水中的易降解有機物轉化成VFAs。回流污泥帶入的聚磷菌將體內的聚磷分解,此為釋磷,所釋放的能量一部分可供好氧的聚磷菌在厭氧環境下維持生存,另一部分供聚磷菌主動吸收VFAs,并在體內儲存PHB。進入缺氧區,反硝化細菌就利用混合液回流帶入的硝酸鹽及進水中的有機物進行反硝化脫氮,接著進入好氧區,聚磷菌除了吸收利用污水中殘留的易降解BOD外,主要分解體內儲存的PHB殘生能量供自身生長繁殖,并主動吸收環境中的溶解磷,此為吸磷,以聚磷菌的形式在體內儲存。污水經厭氧,缺氧區,有機物分別被聚磷菌和反硝化細菌利用后濃度已很低,有利于自氧的硝化菌的生長繁殖。最后,混合液進入沉淀池,進行泥水分離,上清液作為處理水排入下一級處理工藝,沉淀污泥的一部分回流到厭氧池,另一部分作為剩余污泥排放。
經A2/O工藝處理后經過二沉池的出水進入預留的介質過濾器,然后進入臭氧高級氧化池,可將難降解有機物降解成易生化的中間產物。
臭氧高級氧化池的出水進入曝氣生物濾池,對剩余的氨氮進行處理,同時除去剩余的SS,硝化液回流到A2/O工藝的缺氧池,出水進入下一道處理工序。
生物濾池處理的出水進入預留的活性炭吸附,出水進入消毒池消毒后出水達標排放。
曝氣生物濾池的反沖洗出水進入反洗排水緩沖池。柵渣與污泥一并外運填埋。二沉池和水解酸化池中穩定污泥定期排入污泥儲池,污泥儲池的污泥由泵提升至污泥脫水機房進行脫水,脫水后的泥餅外運處置。
污泥脫水機的清洗水和脫水機房的地面沖洗廢水經管道匯集至提升泵房,進入污水處理系統再行處理。
(3)工藝/裝備特點
生化處理城市污水是目前國內外普遍采用的工藝,不僅投資省、運行費用低、管理方便,更主要的是處理效果較穩定。通過二級A2/O工藝處理和臭氧氧化后,出水可生化性提高。深度處理加入曝氣生物濾池去除COD和氨氮,并將硝化液回流到A2/O工藝中的缺氧池去除總氮。整套工藝可以完全滿足工業園區工業廢水的處理。
(4)工藝/裝備流程圖
(5)項目部分案列照片
編輯:王秀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