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廢水中,有機污染物的表征指標主要有兩個,即COD和BOD,像其它的指標如TOC(總有機碳)等出現的概率就比較小了。可以這么說,COD可以很好的表征廢水中的有機污染物含量,且檢測時間短,所以一般用來做工程設計;而BOD則表示廢水中易生物降解的那部分有機物質,但不是不能生物降解,BOD與COD比值用來表示污廢水的可生化性,當比值>0.3時,代表生化性比較好。
BOD不能表征廢水中所含的所有污染物的含量,特別是難降解廢水,BOD就測不出來多少數值了,當然這并不能代表廢水不能進行生化處理,而是需要通過厭氧水解或者高級氧化等方法來提高廢水的可生化性,絕大多數有機物都是能夠生物降解的。
01 為何選擇BOD與COD作為污染指標?
廢水中有機物質種類繁多(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質、油脂等),逐一分析耗時耗力。環境科學研究發現,所有有機物均含碳氫元素,且絕大多數可通過化學氧化或生物氧化分解,過程中消耗氧氣,有機物含量與耗氧量呈正比。因此,可用化學需氧量(COD) 和生化需氧量(BOD) 統一表征水中還原性物質(尤其是有機物)的污染程度,二者數值越高,污染越嚴重。
02 BOD與COD的定義及檢測特性
1. 生化需氧量(BOD)
· 定義:在有氧條件下,水中微生物分解有機物時消耗的溶解氧質量濃度。為確保數據可比性,通常采用五日生化需氧量(BOD?),即20℃培養5日內的溶解氧消耗量(單位:mg/L)。
· 意義:直接反映可生物降解有機物的濃度。若水中溶解氧不足以滿足微生物需求,水體將處于污染狀態。
· 工藝關聯:
o BOD?/MLSS(混合液懸浮固體濃度)>0.3:表明微生物“食物充足”,無需額外投加碳源;
o BOD?/NH?-N(氨氮)<3:需投加乙酸鈉等碳源以保障脫氮反應順利進行。
2. 化學需氧量(COD)
· 定義:在特定條件下,用強氧化劑(如重鉻酸鉀)處理水樣時消耗的氧化劑量,換算為氧的質量濃度(單位:mg/L)。
· 意義:反映水中所有還原性物質(包括可降解與難降解有機物、亞硝酸鹽等) 的總量,幾乎覆蓋全部有機污染物。
· 水質分級:根據COD值可將水質分為五類(一類至五類),其中:
o 一類/二類(COD≤15 mg/L):接近飲用水標準;
o 三類(≤20 mg/L)、四類(≤30 mg/L)、五類(≤40 mg/L):屬于污染水質,不可直接飲用;
· 實戰意義:
o COD>500 mg/L:需前置混凝沉淀或水解酸化預處理,降低后續工藝負荷;
o 監測波動>15%:提示可能存在異常進水(如工業廢水偷排),需及時預警排查。
03 BOD與COD的關系及協同應用

· 關聯性:二者均表征有機污染物濃度,但COD≥BOD?。例如,HJDL工藝中,高濃度微生物可同時提升COD、BOD?及總氮(TN)的去除效率,因COD覆蓋難降解有機物,而BOD?聚焦易降解部分。
· 可生化性判斷:BOD?/COD比值是關鍵指標,比值越高,說明有機物可生物降解性越強,越適合采用活性污泥法等生物處理工藝。
04 工程實踐中的核心作用
在污水處理工程中,BOD與COD是各處理環節水質達標的核心控制參數:
1. 預處理階段:若COD>500 mg/L,需通過混凝、水解酸化等工藝降低負荷;
2. 生物處理階段:通過BOD?/MLSS、BOD?/NH?-N等比值優化碳源投加量,保障硝化、反硝化等反應效率;
3. 出水監測階段:依據COD值判斷水質類別(如五類水COD≤40 mg/L),確保達標排放;
4. 異常預警:COD波動>15%時,可快速識別偷排、工藝故障等問題。
例如,永續環境的HJDL原位生物增效強化核心工藝通過“外部好氧-中部兼氧-內部厭氧”的特殊結構新固定化技術,通過富集大量微生物來提高MLSS(混合液懸浮固體)和MLVSS(揮發性懸浮固體)濃度,顯著提升了對COD、BOD?的去除能力,同時增強系統抗沖擊負荷能力,減少占地面積。
05 總結
BOD與COD從生物降解性和化學氧化性兩個維度,科學量化了水體有機污染程度,是污水處理工藝設計、運行優化及水質監管的“雙核心指標”,二者協同應用可實現對污染的全面監控與高效治理。
06 注 意!!
今年第18號超強臺風“樺加沙”(中心風力17級以上)影響持續,中央氣象臺9月23日10時發布暴雨黃色預警:9月23日14時至24日14時,浙江東南部、福建、廣東中東部、臺灣島及蘇皖北部、遼魯東部等多地有大到暴雨,江蘇北部、安徽中部、浙閩粵沿海、臺灣島等地部分地區有大暴雨,臺灣島東南部局地特大暴雨,上述區域伴有短時強降水(最大小時雨強20~50毫米,局地超60毫米)及雷暴大風。
請各位在項目上的員工密切關注預警減少外出,防范墜物、內澇及強對流天氣風險,時刻將安全放在首位。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